创设有效的情境到底需要什么? ――听《圆的周长》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案例】: 有这样的一段,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 师:(绘声绘色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一个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 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一句“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反思】: 事实上,现实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挖空心思编撰情境,有时甚至“情境造假”,并美其名曰“美丽的谎言”、“课堂的需要”。 斯苗儿老师就曾说过:“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那么到底怎样的创设才更有效呢? 美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就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象是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当导入新课后,老师说:“请学生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同学可能就说:“我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量绳就能求出圆的周长”。还有的可能说:“我把圆滚动一周也能求出圆的周长。”那就请学生们开动脑筋,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数学,从而不断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