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粉刷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借助人物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受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并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说明: 本文节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品通过儿童视角,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沉闷的生活现状,及对小市民贪婪病态心理的无情嘲讽。作者借汤姆之口道出了“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的心音,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迫切向往。作品语言幽默、诙谐风趣,耐人寻味,颇具特色。 教学此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品读,感受其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并借助人物的言行,了解汤姆的个性特征,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难点:理解文尾语句的含义,在正确评价美国乡村小顽童——“汤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东方和西方在问题认识上所存的差异。 说明: 课文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淘气可爱的“粉刷工”形象,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幽默风趣的语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教学重点设计为:从课文语言的品读入手,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文尾对于“工作”与“游戏”的认识态度,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存在东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差异(西方重“真实”,东方重“完美”),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故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明宗义,明确学习课题;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发问(文中的“粉刷工”是谁?他“了不起”在哪里?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一遍课文,寻求解答。并能自觉圈画文中关键词句。 2.引导学生结合设问探索文脉与文旨: ◆小说背景——美国社会生活中剪取的一个画面; ◆人物——汤姆、本、比利、约翰尼等一群孩子; ◆情节——汤姆刷墙过程中巧妙转让刷墙权,让一桩苦差变成了一件美差,并悟出了一个生活道理来: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得到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师发问: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引导精读,把握人物 1.要求学生先能对汤姆这个人物形象谈出一二认识。 (聪明、有心计、狡猾、坏小子、有领导才能、调皮淘气……) 2.结合学生对汤姆的评价,贴合文本展开探索 师提问:“汤姆”的(聪明、“坏”、狡猾、“骗子”……)表现在哪里? 请同学再次仔细读课文,寻找相关依据。 学生陈述观点,讨论交流,丰富认识。 汤姆的表现: (1)工于心计 用话语套本上钩(13、17、19、21)—用动作诱本上钩(14)—用神态引本上钩(16、23) ① 刷墙是我乐意干的,这机会不是每天都能得到的……她对着面墙讲究得要命……万一有个闪失……不,本,不成。我怕……欲擒故纵→令本产生兴趣 ② 姿势优雅地来回……吊人胃口→令本入迷 ③ 踌躇……很不情愿……欲言又止→引本上钩 组织学生读相关文字,体会人物在言行之中显示出来的性格特征,如文中的两个“盯”等,从细处揣摩文意。感受语言幽默特点。 (2)善于掩饰 ▲看到了本却假装没看到本(1~4); ▲明明是无奈地干活却装得很乐意(6~13); ▲心底里十分渴望本尽快接替他的刷墙工作,表面上却显得很不乐意把工作转让(23) (3)懂得思考 ▲能找到办法改变自己的困境——让别人接替自己刷墙还能得到很多馈赠(由一贫如洗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阔佬) ▲能总结出人类行为上的一个重要规律: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机会很难获得即可。 (四)齐读课文25段,要求同学谈对此段文字的理解:。 汤姆不仅能想得到办法改变自己的困境,还能从中总结出一些人类规律。足见他的聪明和善于思考。 马克吐温又从大人的角度解释了工作与消遣的区别,对于当时社会上奢侈的社会风气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与无情的批判。 换一种方式思考:假如汤姆见到了本,一开始就要本来帮助他刷墙,或者许诺给他待遇,会不会成功? (五)课堂总结 回至文题:汤姆的了不起表现在~~~~~(学生归结) (六)作业布置 1.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语言非常有特色,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2.课外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以“ 的汤姆”为题写一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了不起的粉刷工 马克•吐温
用话语套本上钩 欲擒故纵
汤姆 用动作诱本上钩 吊人胃口 聪明、能干、有智慧
用神态引本上钩 欲言又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