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说课题目是《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我将从以下六部分进行说明。(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细胞的增殖”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六章第1节内容。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是在学生学习过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认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和凋亡的过程。
细胞的增殖这一节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它们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才能理解多细胞生物的生长需要通过细胞生长和增殖实现,再进一步学习细胞增殖的方式。
其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对应《课标》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即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并且“活动建议”中提出“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此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分裂的必要性。尽管不是知识的教学重点,但却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点。“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
必修1模块侧重于通过观察和实验,将《课标》中要求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照合理的能力梯度顺序编排在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每项探究活动都有能力发展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时,通过技能训练活动,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在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侧重培养“解释数据”的能力;在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学习中,利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和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侧重培养“确认并控制变量”的能力;在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利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侧重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和“技能训练”都是为科学探究准备的,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我对教材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做了一些处理。教材定义“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也就是说,教材希望学生探究的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同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而通常理解的“细胞大小”则是指细胞的体积大小。如果沿用教材的定义,容易增加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于是,我采用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探究问题:“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具备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等数学知识,并了解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能力基础) 此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等阶段,所以,我一贯注重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刚开始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模仿为辅进行探究,后来开展教师引导的,有不同能力侧重面的,学生部分独立设计为主的探究活动。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基础,能够进行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认知基础) 而且,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处在提高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实验操作部分有浓厚的兴趣。乐于主动参与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推断“细胞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所以,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使他们信服科学实验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 说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能力目标(1)尝试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锻炼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实验和探究,这其中又以“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为基础。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是“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因为,以实证作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为辩论武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是高中阶段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目标。关于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我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取实验探究法教学。学法则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这是我校正在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色及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创设情境进入课题、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我主要说明第二个部分。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展示方案,实验操作,分析数据四个环节。
提出问题 采取教师直接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为后面的重点内容节省时间。因为,作为普通校的学生,迅速、顺利地提出与本课题相符合的探究问题难度较大,并且这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然后向学生说明采用模拟探究的原因是:活细胞不仅微小,而且生命活动复杂,直接以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在高中阶段存在很大的困难,况且只是想探究“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应该使问题简化。
设计展示方案 设计展示方案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既包括实验方案在科学性上是合理的、严谨的,又包括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那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想到用什么来模拟细胞并独立设计全部实验方案。学生象力丰富,容易设计出多种可行性低甚至是不可行的实验方案,而教师又无法在课上一一点评。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我进行了四个步骤的引导。
首先,提出具有难度梯度的三个问题:1、用什么代表不同大小的细胞?什么代表被运输的物质?2、怎样证明物质进入了“细胞”?以及深入到“细胞”的程度?3、如何衡量物质运输效率的高低?
其次,介绍实验用具:含有酚酞的琼脂块、0.1%的NaOH溶液、烧杯等。
再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实验材料,解决3个问题,从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全班,及时评价、点拨。【请看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组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同预期基本一致。只有个别组无法想到利用酚酞遇NaOH变红的原理代表“物质运输进了细胞”,然而经过教师点拨后,也很快的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最后,待讨论结束,请出一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组织、引导其他人评价、修正、完善该方案。【请看学生展示及修正实验方案的视频】。学生比较完整的补充、修正了实验方案,好于我的预期。至此,较顺利地突破了第一个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 有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学生更加清楚实验操作的流程。我强调了安全问题和需注意的细节后便示意学生动手操作了,并认真观察他们操作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请观看实验操作情况的视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组学生将边长为2cm和1cm的琼脂块都切成了长方体,就与他们探讨:当琼脂块为长方体时,继续完成实验操作是否仍具有科学性?在达成了科学性不受影响的共识后,我鼓励他们“将实验进行到底”,并提醒了计算数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析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是本节课另一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纵向比较、横向联系,得出:“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减小,从而使物质运输效率降低,所以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教师引导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的质量。我的具体做法是:预先将教材中的表格增加出一列数据:“NaOH扩散的体积”,以便降低求解运输效率的难度。
在学生整理完各项数据后,鼓励他们展示数据、说明实验结论,从而为下一步引导做好铺垫。【请看学生们整理数据说明实验结论的视频】。之后,利用问题进一步引导:随着琼脂块体积的增大,哪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是一致的?你能否尝试着解释细胞越大物质运输效越低的原因?进而将分析的重点过渡到“运输效率”和“表面积与体积比”上,再通过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相同得出答案: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降低的原因是表面积与体积比在减小。由此,便总结出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细胞长大,随后,再向学生说明细胞核也是限制因素之一。
在修改数据表的同时,我将表中边长1cm和3cm的琼脂块对调了位置。这样琼脂块的排列顺序就变为自上而下边长依次增大,本以为变动后更有助于学生对比数据、得出结论。结果,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将这列数据误看成了琼脂块的编号,按照捞取时的顺序填表,致使所填数据与边长不对应,反而影响了实验结论的得出。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前认真分析、钻研教材,领会设计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学反思
1、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体现出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2、关注课堂的生成,并有一定处理。有一组学生将琼脂块切割成了长方体是在预设之外的,当时我不仅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实验,还在分析数据时询问了该组的结论,同样是“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如果我能够请该组学生展示数据,既不会妨碍正常教学,又能利用数据处理过程复杂的现象说明实验的简便性原则,从而使本节课更加完美。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些认识,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
› 细胞的增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