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戍边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生活军旅的特点。杨老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题鲜明
杨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引领特点,以最豪迈为主题设置了“夜光杯”盛大的酒宴和快乐的场景,还有本文出现的琵琶声和催促声来体会边塞战士的一醉方休,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来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并且通过突破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悟题,学生通过阅读,使得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来自由的表达,他们或稚嫩或片面或独自的见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作性。
二、恰到好处的资源整合
首先在课堂的开始杨老师用音乐形象生动带领学生去感受凉州那的偏僻和荒凉,体会诗题《凉州词》。
第二,新旧知识的整合。比如说王昌龄的《出塞》和王昌龄《从军行》这些诗词,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过梳理和规划以后,有计划、条理化通过链接来新旧整合。
第三,情感和内容上的融通。杨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味。夜光杯让学生体会出了战士的酒宴之欢;“几人回”让学生体会出了边塞战士的悲壮和豪情,然后还设置了问题,从“几人回”中你体会到了战士怎样的情怀?“酒宴之欢”体会出了战士什么样的感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悟?
三、多种诵读和文化熏陶带动学生来感悟这首诗。
一是通过读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读通诗句。二是通过老师泛读来问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诗的节奏。三是通过想象“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画面提供诗情,美美地读出了诗的韵味。
杨老师的课诗与画、音乐交融,说与读相通,在让学生感悟“夜光杯、马上催、几人回”的时候老师借助插图、音乐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而且在想象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从而达到了对诗词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想象,想象戍边战士以几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最后熟读成诵,这时在学生的脑中一定留下了会有意境的画面,此时学生就会美美地读。
启示撷英:
古诗词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文蕴含着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广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古诗词是很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的,通过鉴赏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多个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德熏陶,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来教学生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疏读古诗、推敲字词、感受诗之语言美
古代诗歌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遥远的,从诗的内容方面看,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事物,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从诗的社会背景看,当时社会的复杂情况属历史范畴,学生还没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本领;从诗的语言方面看,诗中好多字、词古今异义,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字词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能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循序渐进地理解并掌握古诗呢?如何逐步引导小学生去欣赏古诗的美呢?那就必须先对古诗的字词进行理解教学、扫除障碍。具体做法就是先初读古诗,找出不易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字词,再联系课文讲解字词,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可先向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诗的前三句已使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瀑布从高处往低处倾泻而下的表象,眼前闪现的是“从天而降的瀑布”。让学生细细地想一想,“瀑布真的是从九天落下的吗?”哦,原来“落九天”只是诗人大胆的“疑”而已,只是诗人恍恍惚惚之中的感觉而已,学生方始明白“疑”乃“好像”之意,又既而追问,为何不用“像”呢?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诗人当时的感觉。诗人看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壮观、奇特,便由此而怀疑是“落九天”,从而真正领悟到诗人见到如此奇特的庐山瀑布大为惊叹而“生疑”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这种方法来推敲字词,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词的准确,“真”太实,“像”太俗,只有用“疑”字最恰当。
二、通过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咏柳》中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四、通过吟读体会思想、鉴赏诗之情感美
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寨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为使小学生的情感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可以通过吟读来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所谓吟读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顿挫,读出诗的重音、轻声,从而吟出诗文“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如陆游的《示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人临死时,该有多少话要讲哪?但是陆游说了什么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对家中无一挂念,唯独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因此,他嘱咐子女他的身后之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信念!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不正是该诗的情感吗?这种情感正是学生要领会的,要鉴赏的。
新课程、新课堂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应该还有很多,我想,无论是哪种教法,只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我们的课堂才能葆有生命的活力!
相关阅读推荐:
› 凉州词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