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误区与策略
摘要: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毫无目的、缺乏技巧的评价语言。课堂上,教师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向、调控性的评价能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诊断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反省。艺术性的评价语会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教师评价语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入进行,达成有效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中有着不少的误区,有思想理念方面的误区,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误区。试着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评价语的误区及策略。
一、误区
实行新课改以来,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赏识性的评价语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毫无目的、缺乏技巧的评价,这些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伤害了学生成长的健康。课堂评价语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误“四个功能” 。
(一) 误“调控”与“导向”的功能
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与“诊断”作用都很受重视。这些评价大都集中在学生知识学习的方面,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对与不对” 、“好与不好”的评判,进而引向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其实评价还有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针对学习方法的评价,针对学习质量的评价,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针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学生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的评价。做好了这些评价,能更好地发挥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控”与“导向”功能。而这些评价正是我们目前课堂评价中的误区。
(二) 误“准确、客观”与“机智巧妙、真诚多样”的功能
有老师很喜欢用“很好” 、“你真棒” 、“嗯,不错,请坐”等这类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甚至对学生的种种不作评价。这样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的评价语应具备“准确、客观”与“机智巧妙、真诚多样”的功能,单调乏味的评价语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尤其是在课堂讲解重点、突破那个难点的情况下,老师不在评价上下点功夫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肯定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 误“尊重个性”与“促进价值观”的功能
有老师习惯于:“你说得真好” 、“不对” 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却抓不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点不破“好” ,好在在哪里,指不出“不对” ,不对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评价语没有什么作用可言,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专家指出:“我们要学会表扬孩子,表扬得他手舞足蹈,摇头摆尾。”事实证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评价语误“调控”与“导向” ,“准确、客观”与“机智巧妙、真诚多样”, 误“尊重个性”与“促进价值观”功能,源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真诚的欣赏,缺少课堂生成的激情。
(四) 误“评价过程” 与“漠视学生主体”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对”与“错” ,“好”与“坏”的结果,关键还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能力、态度的加强与改进,促成学生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教师对“预设中”的回答赞赏有加,对“预设外”的答案坚决否定甚至严加批评,这样的评价斩断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巧妙的评价语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让评价恰到好处。“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恰当运用评价语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评价在语文课堂上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二、纠正课堂评价语误区的策略
(一)学习课堂评价要点,开阔评价视野
知识与能力
1.对回答中的“对”与“错”做出分析,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
2.抓住“差错”资源,在评价中将学习引向深入或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3.学习课堂评价要点,开阔评价视野,提高评价技能。
方法与过程
1.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书写姿势等。
2.适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你是怎么想到的?进而评价学习方法。
3.适逢教师对学生课中表现不满意时,在做出评价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继而再做前后对比性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评价语准确、客观,敢于否定学生的错误。
2.评价语机智巧妙,敏于引导学生。
3.评价语真诚多样,善于调动学生。
4.评价语充满激励性,做到“言之有物”,有针对性。
5.评价语真诚,中肯,运用评价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
6.评价语讲究科学,力求风趣性与艺术性。
7.评价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做到平等对待,尊重人格。
下面用实例来说一说。
例一:
一次听《春天来了》一课,一位女生在朗读了“春风吹”一小节后,老师真诚的评价到:“真的非常感谢你,通过你的朗读,竟然把春天表现得这般绚丽多姿、栩栩如生。”那位女生带着幸福的微笑坐下了。那节课她主动朗读了三次,而且她的激情也感染了其他学生。一堂课在学生深情朗读和对文本内容、语言品賞中圆满结束。可见教师深情而生动的评价语煽动了学生的激情,课堂上激起一次又一次的教学高潮,课堂也真正成了学生的乐园。
例二:
优秀的老师上课前喜欢表扬几位学生:有“坐得最端正”的孩子;有“课前准备工作做得最好”的孩子;有“眼睛一直看老师,在等待老师上课” 的孩子……老师在评价孩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学习评价句式,丰富评价语言
学习一些评价句式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也有助于我们把课堂教学引向精彩。
1.“你的……”(利用资源----比较型评价)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鲜明、优美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可比因素,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之处,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
——“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的小艇》)。
——“你考虑真周全,很有诸葛亮的风范。”(《草船借箭》)。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发展着的群体中,他们总是时时刻刻在和同学对比着,或有形,或无形。在利用这一可比因素时,应注意语言的巧妙性,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如:
──“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
──“到目前为止你的朗读是最棒的!”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对比,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
──“你读得比老师还好!”
──“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
2.“是啊……”(承接思维-----深入型评价)
一位老师在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开课不久问学生:“从右边的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那个乖巧的女孩很快回答道:“叶子黄了,葫芦一个一个落下来了。”此时老师亲切地说:“你观察仔细,回答很清楚,声音也很洪亮。大家要向她学习。”那孩子自信地笑着坐下了,孩子们也点点头,很是认真。这位老师把语文课堂评价与组织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既真实地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鼓励了学生,还为孩子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可谓一举几得。不久,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叶子、藤、花、小葫芦” ,接着问“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一孩子回答说“是从开始到末尾写的。”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没有一笑了之。“是啊,这就叫植物的生长顺序,写其它植物时也可以按这样的顺序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条理清晰,这也就是观察的顺序。”巧妙的几句话既评价了学生的发言,也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说话与写作的指导,这样准确地把握评价时机,适时点拨,真可谓匠心独运。
从思维角度评: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研究“如果父母都说巴迪的诗糟糕透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顿时,大家纷纷谈出许多不良后果,一个学生却独树一帜:“其实后果不是一定的,如果我听到这样的评价,也许会更加努力,非把这件事做好不可,偏不让别人说糟糕透了。”老师马上肯定他:“你太棒了!不随波逐流,能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这一点的?” 精彩的评价语言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3.“ 反向……”(转折——拨正型评价)
教学片段:(一年级)《看浪花》一课中
师:谁想当小老师,把课文美美地范读一遍呢?
(教师把机会给了一位小男孩。这位学生读得不好,还缺少停顿。)
师:你们听完他的朗读之后,有什么意见吗?( 教室里炸开了锅。)
师:这位同学读了,你想夸夸他吗?你觉得他的哪些方面值得大家学习呢?
生:他胆子真大,声音很洪亮……
师:他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错?还有什么需要大家提个醒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能送他一些小点子吗?让他进步得快些?
4.“不论是……还是……”(提炼——总结型评价)
如《落花生》中:“你愿做象苹果那样的人,还是象花生那样的人”的辩论中,老师归纳总结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不论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都是这个社会需要的,都是可以的,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里,教师通过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使得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深入揭示课文主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明确,而不是模糊。教师对课文的提炼总结型评价建立在学生的感悟基础上,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5.老师听出来了……”(肯定——加强型评价)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一年级语文《蜘蛛织网》一课中,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我印象很深。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老师说:“老师听出来了,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 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得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 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词语的连读就更棒了。”孩子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你!”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真实有效的极富激励的课堂评价。当然,要想及时、正确、有深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锤炼 。
6.“……如果……”(辨证——指导型性评价)
一位教师上《种水珠》,指名学生朗读“ 啊,我把水种到地里去了 。”这句话 ,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同学没有追你,用不着飞快地读,老师要感谢你爸妈给了你一幅好嗓子“清脆悦耳” ,如果能加上表情就更好了” 。语言风趣、亲切。委婉地传达了朗读者的不足,学生心悦诚服地领会。如此用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指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成长有价值。
一位老师在执教《 岳飞练字》一课时,老师抽了一位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读其中的一段,不知是没有预习,还是慌张读错了三个字。老师鼓励道:“多投入呀,如果不考虑读错的那几个字,你读得真好!”一句话说得她不好意思,但笑着坐回了位置。没想到后来她竟主动举手要求再读课文,没读错一字。由此可见,用委婉的语言评价学生不足,不仅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反而会激发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7.“我跟……”(方法——导向型评价)
课堂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方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启发。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热闹的菜地》一课时,教室课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组织学生观察“交友”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交的蔬菜朋友。
师:我跟豆角交上了朋友,它长得细细长长的。
生:我跟南瓜交上了朋友,它圆圆的,扁扁的。
师:你学着老师的样,介绍了南瓜的样子,你很会学习,
生:我跟萝卜交上了朋友,它很像一只老鼠,一头红红的,一头白白的。
师:你真能干,除了讲清了萝卜的样子,还说了它的颜色。
生:我跟黄瓜交上了朋友,它捏起来软软的,好像是烂了。
师:呵,真不错。小朋友们,你们听出来了吗?他可跟老师和xx小朋友讲的都不一样,他讲清了黄瓜的手感。
生:我跟茄子交上了朋友,它穿着紫衣服,摸起来很光滑。它的柄上还有小刺。
师:(指一名鼓掌的学生)刚才老师发现你是第一个鼓掌的人,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呢?
生:因为他不但介绍了茄子的样子,就是柄上有小刺,还讲了茄子的颜色和手感。还有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特别好,“穿着紫衣服”,好像茄子变成了一个人一样。
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示范介绍后,并没有规定介绍的句式和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说话方式,教师及时地进行评价,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给以“介绍方法”的指点,让学生从同伴的语言中领悟介绍的方法,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介绍的思路,相互启迪,个体的聪明才智互相碰撞,闪现火花,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条条清晰明朗的“说话思路”,成功地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更可喜的是,教师有根有据的评价语还带动了学生的评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8.“呀?……”(幽默——激趣型评价)
教师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进行评价,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产生无穷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刺猹的情景。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说:“你读得这么响,猹早被你吓跑了,你还有机会刺吗?”学生马上领悟到该读得轻一点。于是第二个又站起来读,“轻”这一目标达到了,但没有把“刺猹”时那种“快”的感觉读到位。教师见状,就说:“哦,猹是没被你的脚步声吓跑,可还没等你刺,猹就逃跑了。”学生立刻明白该怎么读了。果然,第三个读到位了,教师又评道:“呀,你真比闰土还厉害!”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评价语激励下,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的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一位教师执教《热闹的菜地》一课时,用课件出示各种蔬菜名让学生认读。当学生读得既准确又响亮时,便用课件出示相应的蔬菜。有一个学生在读“南瓜”一词时,字音读准了,但声音很轻。教师见状,用惊讶的语气说“唉,奇怪了,南瓜宝宝怎么没出来呢?大概是没听到吧?你能再好好地叫它一声吗?” 该教师用拟人化的手法含蓄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语言极富童趣,且符合当时这位生的心理:急着想把蔬菜宝宝请出来。这位学生迫不及待的又读了一遍,声音果然响亮多了,见南瓜宝宝终于被自己请出来了,便喜滋滋地坐下了,成功带给他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当然,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三) 领会课程理念,更新评价观念
要解决评价误“准确与客观、缺过程” ,以及“重结果、轻过程”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更新评价的观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真诚欣赏学生。
我们每一节课不仅是在教给学生知识,也是给学生一次成长的经历,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师摆正与学生的关系,用心去倾听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真情去欣赏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评价就会充满激情,充满力度,言之有物。
2.以评价语促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评价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评价语点拨巧妙,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在评价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然后让他们重新尝试,这就真正体现了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例如,《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
师:你说得对。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使我懂得了如果要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要多动脑让他高兴,这样他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件好事,但你是打算向课文中的狐狸学习吗?
这样的课堂评价,教师既肯定了这个孩子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促使他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主动构建正确的认识。他会想:我要是像狐狸那样,不就成了没有朋友的坏家伙了吗?此时,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用这样的办法只能骗一次,而且别人都会讨厌它,不信任它,我才不会向它学习呢。”此时,孩子心里已经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2) 评价中将学习引向生活实践。
例如,《拥抱大树》一课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
“丹尼尔向大树真诚道歉,此时大树开口说话了,它会说些什么呢?”
一个学生说:“丹尼尔,你以后一定不要再伤害我哟。”
另一个学生说:“丹尼尔,你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树木朋友。”
老师马上追问道:“刚才的同学让丹尼尔不要伤害自己,你想到的不单单是自己,而是所有的大树朋友,你比他的思想更高一层,还有更高的吗?”
接下来,“保护绿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保护地球”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等都出来了,认识一个比一个深。
(3) 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评价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并做好前后对比性评价。
比如一个学生课文朗读不佳,你可以对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棒。”看到了他的进步,表扬他:“进步不小呀。你看,认真了,就是不一样。”尤其是对待学困生,这种评价效果很明显。
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针对存在的“评价误区” ,积极领会课程理念,更新课堂评价观念,从细节处入手,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充分发挥教师评价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入进行,达成有效学习的目标。
相关阅读推荐:
› 小学语文赛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