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观摩于教师正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课上,于老师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篇课文上得生动逼真,精彩极了!刚好,自己也要上这一课,我决定借用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一用。于是,一有时间我就反复揣摩于老师的录像,仔细体味他的语气。直到上课前,我的心情都是激动着的,我期待着这精彩的一课。 可是……镜头对比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 课前,于老师利用课件呈现了庄严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之后于老师又放了一段悲壮的音乐,整个课堂静悄悄的,学生沉浸在悲壮的音乐声中。音乐刚结束,上课了。于老师动情说道:“同学们,这是一个在抗美援朝中的真实的故事……在这些英雄中,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他在战斗中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喊出这人的名字,他就是——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我的战友邱少云。导课效果极佳。 2. 课前,我也用同样的方式出示了画面,并放了音乐,其间,学生并没有沉浸在感人的音乐声中,相反,有的同学还说悄悄话。上课了,我也用庄重的语气说道:“同学们,这是一个在抗美援朝中的真实的故事……在这些英雄中,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刚说完,刘仁同学举手要回答。为了体现课堂的民主性。我叫起了他。他说:“这场战争有多少人牺牲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好好的开头就这样收场。本以为借鉴教学设计省时省力,但没有想到竟如此效果。是什么原因使自己如此被动?我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我领悟到: 首先,课堂教学需要很好的预设,但更重要的是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走,跟着别人的思想走,往往会忽视了自己的主见,以致于被学生的提问打断后无以为继,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灵活处理。 其次,教学要有自己的思想。观摩借鉴特级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是自身成长的必由之路。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对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仅限于模仿,失败是必然的。只有真正领悟先进的教学思想,不断学习探究,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教学过程中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教学风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艺术、方法等,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究,有新的思想理念在手,何愁不成功呢?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