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教学故事
《月相变化》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有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
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文,难就难在月相变化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可能从没有认真地去观察过它。现在要来分析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解释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
在一个月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观月相、画月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月相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初步推测月相变化。
上课伊始,我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导入本课教学,很自然地引出不同的月相,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月相变化规律的兴趣。随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月相图进行展示,观察之后,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flash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第三、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
在模拟实验中我考虑到月相变化的效果,所以采用篮球这一物体。因为篮球的体积比较大,具有较强的演示性。又考虑到实验效果的相似性,所以将篮球一面涂成白色,一面涂成黑色,这样从色彩上加强了实验的对比效果。我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我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课后练习我让学生根据月相规律画出下半月的月相图。
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我把《月相的变化》一课目标定位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识月相、推测月相变化和模拟月相变化这三个课堂主体活动,在科学概念方面能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体会到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和课后的持续观察月相,使学生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合别人的观点能够对月相的产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并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做出修正;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初步意识到地球、月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由于宇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太庞大的空间和物质,在他们的脑海里从没过一个比较真实的宇宙概念。因此,对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探究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克服宇宙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将无限的宇宙转换成有限而又有型展现给学生,从而在利用有形的物质进行模拟探究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