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
我们组一致认为陈老师这节《月相变化》环节设计清楚,思路清晰,很好的用模拟实验解释本课的概念,从整个系统角度来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众所周知,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在正式学习科学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些“概念”(生活概念)或者说经验。这些概念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通常以他们的生活常识为主,由于学生受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使得他们难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研究问题。因此,这些生活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理解世界得出的结果,是学生理解新事物的基础。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感知基础,在课前让学生画月相,并比较大家手中的月相,再根据经验知道平时月亮的形状各不相同,从而构建起本课的“月相”这个概念。接着,陈老师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手中的月相贴到黑板上,去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过渡到用模拟实验来观察月相变化。《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老师在题为《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中指出“科学的本质是解释,概念是解释的表达方式,而解释则来源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陈老师就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掌握“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和“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科学概念。
在这里,我们组对陈老师在细节指导上有一些小小建议:
1、导入时,《水调歌头》中的“月有阴晴圆缺”,老师应该要强调“月亮”和“月球”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朱志光老师还认为可以让学生去解释“阴晴圆缺”自然来引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位置等等。
2、要强调月相的观察时间应该是农历时间。可以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每天观察月相时,提出要学生预测今天的月相并观察。今天是3月14日,农历2月初七,由此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时间认识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时间的正确认识。
3、老师在画月相图时,应该要关注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变化。学生的记录单上,月相图中间要画一个表示地球的点或圆,来明确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要讲授月相的画法。
4、在学生探讨模拟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月亮的亮面朝向哪里,也就是“球”要怎么拿的问题。
相关阅读推荐:
› 月相变化评课稿
› 月相变化说课稿
› 月相变化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