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 正文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本站微信

人教版地理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课稿

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3”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统配,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当然,在讲到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2、教材分析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地理3”前四章内容分别讲述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这四章都主要是以单一地理区域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的动态联系为内容。第五章内容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深化。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最显著的有两个例子:一是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另一是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本节内容就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3、学情分析
(1)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必修1” 、“地理2”、“地理3”中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或者有部分学生家庭所住小区已使用来自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另外,学生有一定的节约地球资源的意识,但并没有自律于自身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没有担负起对他人、社会进行宣传的职责。
(2)从学习能力看,高中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也懂得如何从互联网中获取部分有用信息,但大部分学生上网时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较薄弱,对如何将网络信息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的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
(3)从心理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但由于处于青春期,他们普遍比较羞涩,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比初中生、小学生差,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效果在减弱,新型的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推广。
 
4、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拟订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以及对区域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西气东输实例,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图表和多媒体等资料,综合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通过对西气东输的输出地和输入地发展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于网络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综合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处理、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和对外宣传节约资源的新风尚。
 
5、重点、难点
重点:西气东输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发展的影响;中国的资源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难点:西气东输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   教法分析
1、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优缺点,但都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1)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针对性、目的性很强,学生也较习惯,总体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教师和教材,缺乏积极的思考,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不强。
(2)多媒体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直观,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完全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也一定程度限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网络多媒体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两者的优势,克服了两者的不足,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促进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2、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创设

情景
 
发现
问题
收集
信息
分析
信息
提出
问题
解决
问题
交流
展示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不再是以一般知识的掌握为单纯的目的,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问题搜集信息、讨论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最后交流展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三、   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2、引导学生读图、观看多媒体课件,查阅网上资料,从中发现问题。
3、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3、结合乡土地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促进积极思维。
 
 
四、   教学前思
1、由于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网络包罗万象,若教师控制不好学生查阅资料的范围,学生可能会关注与教学毫无关系的其他网页。
2、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较大。每个学生都可以上网,点击不同的网页,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可能不主动按教学进度学习。
3、教学秩序的控制要求更高。若网络教学的程序设计不够严密,教师就没办法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容易产生教学的无序状态。
4、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言代表只集中于少数几位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1、在制作网页时将某些与教学有关地图片、文字、声音等截取下来重建教学所需地新网页,在上网络多媒体课时一般将切断外部因特网。
2、在教学前,教师收集好足够的教学资料,在制作网页时理清材料的前后关系,并逐一链接好,以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到所需的知识。在教学中,适时指定学生的学习目标,适当规定他们的学习方向,以便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3、细分小组,控制各组学生数,采用竞争机制,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采用学生自评、小组内评、教师总评多维度评价方式。
 
 
五、   教学准备
1、             全班分为A、B两个大组,假设A组为新疆地区的学生,B组为长江三角洲的学生。两组成员分别收集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并制作成幻灯片。
2、在A、B两个大组内部各分三个小组,共A1、A2、A3、B1、B2、B3六组,设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课前准备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交流展示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交流展示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交流展示
 
 
迁移提高
 
 
 

总结
A、B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上节课作业: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等)
利用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创设情景,衔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上好本课做好了的准备。
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例如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规律,引入新课
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
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
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
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利用学生自己所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有没有必要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以西气东输为例。
提出问题,学起于思,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各小组代表上台指出西气东输线路:A大组主要指出新疆段;B大组主要指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下一步进行理性认识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什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
A、B两大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在整个开放型活动中,突出过程分析,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观。
新疆地区大组和长江三角洲大组的各小组竞争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这个类似论文答辩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创设了一种竞争的氛围,激励学生为小组的荣誉而高效、努力的“工作”。
人们把西气东输工程比作在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东部地区的广阔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让东西双赢的金桥。
顺接承转,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西气东输对输出地西部地区和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A、B两大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提供资料,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疆地区大组和长江三角洲大组的各小组竞争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西气东输工程的输出地区、沿线地区、输入地区分别应该实行哪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研究、迁移应用的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环境观。
A1、A2、A3、B1、B2、B3分为三大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为本。
各小组竞争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采用竞争机制与多维度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竞争参与,避免发言学生的集中。
1、我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居民,今后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
2、请你设计一个节能标志。
通过师生讨论,联系实际使学知识得以升华,进一步树立科学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课堂总结,让学生知识系统化,培养科学的思维观
 
七、   课后作业
各小组制作一张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海报,交流评比。
八、   教学评价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多元化,不仅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地理技能的形成情况,还要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课前准备、上课发言次数、提出地理问题次数、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地理小报设计情况等等也列入评价内容之中。在评价方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要注重书面性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又要注重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等。
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     姓名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总评
课前资料收集(10分)
 
 
 
 
发言次数(5分)
 
 
 
 
发言内容的完整性(20分)
 
 
 
 
小组交流时的合作精神(10分)
 
 
 
 
倾听同学发言的情况(10分)
 
 
 
 
提出地理问题次数(5分)
 
 
 
 
提出地理问题的深浅度(10分)
 
 
 
 
解释地理问题的创新性(10分)
 
 
 
 
地理小报设计情况(20分)
 
 
 
 
合计
 
 
 
 
 

相关阅读推荐: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说课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人口说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疆域说课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2说课稿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长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口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