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教材: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
年级:九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教学内容是听赏《十面埋伏》(琵琶曲)。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决战时,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的欣赏曲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古曲,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八年级艺术第一册中,学生已学习过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组,认识了包括琵琶在内的几件弹拨乐器的知识,在九年级艺术课(音乐)中又出现了琵琶独奏曲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和巩固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 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气势磅礴的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及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作品的音乐内涵,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②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感悟音乐内涵,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③ 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第六段“埋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第八段“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情景即兴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在选择教法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考虑的;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十面埋伏》是展示古战场上铁马金戈的战斗场面,这些场面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去感受一些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2、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或播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作用。
3、分段欣赏法:乐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作品。对于这一作品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按乐曲的顺序逐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欣赏,使学生能掌握每段的音乐特点和表现的内容。
4、拓展延伸法: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即兴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
三、说学法
《音乐教学法》指出:“欣赏教学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欣赏:
1、指导节奏律动辅助欣赏:九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喜欢安静,喜欢独处,害羞、腼腆等特点,如果欣赏课只是单纯的听就显得单调,难以奏效。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用身体的节奏律动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在三个重点乐段的欣赏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不但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其他的音乐感觉。
2、指导自由想象: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我提倡自由想象。例如,在欣赏一段音乐,它是表现什么的?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 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目标教学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本课使用了目标教学法的五个环节:情境导入、前提测评、导学达标、达标测评、课堂小结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以情景导入,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题,欣赏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并设问:这个电影片段是那部电影里的画面?【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从而引入课题。】
(二)前提测评:
1、下面乐器哪些属于弹拨类乐器?
(琵琶、阮、三弦、扬琴、古筝、扬琴、月琴)
2、乐器琵琶简介(多媒体图片呈示)
3、《十面埋伏》故事背景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和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情景。然后在学生听赏后并提出问题,教师小结时自然地导出学习目标;既让学生进入欣赏情景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三)导学达标:
初次全曲欣赏要求: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欣赏后小组讨论,在播放乐曲时,大屏幕只出现古战场的静止画面。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分段欣赏:
(1) 泛听1—5乐段
(2) 欣赏第6段“埋伏”的特点是节奏音型一张一弛,疏密相间,形成对比;① 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La”模唱② 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 。
欣赏第7段“小战” 采用左手指甲抵弦,使其发出嚓嚓似的噪音,犹如兵器撞击之声。第8段“大战”是全曲的高潮,琵琶演奏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具有巨大威力的“扫弦”、“推复”、“拼双弦”和富有表现力的“吟操”,以及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
(3)① 播放“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② 播放“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4)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5)根据乐曲填空(见附表) {说明:该表是以上分段欣赏的小结}
标题 力度 速度 场面
埋伏
小战
大战
(6)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情景创作。
4、再次全曲欣赏 要求将刚才理解和想象的重现一次。鼓励大胆发表见解,有创新的同学。
(四)达标测评:请同学根据乐曲编一个情景故事。
(五)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对《十面埋伏》进行了欣赏分析。同学们用各种方法参与了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古曲有很多种,它和人们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请同学们回去找一找,还有什么不同风格和不同乐器演奏的古曲,下次我们再进一步欣赏交流。在老师充满期望的眼神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的博大精深,增强探究的欲望。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