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只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的极富生活哲理的小品文。纵观全文,我们能发现,文章介绍了两种贝。作者明为写贝,实则喻人。将两种贝所代表的两种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进行比较,获得启迪。贾平凹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幸福,但当不幸降临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敬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悟,但我也会告诉孩子我的这些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体现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1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找出反映贝壳特点的语句,并品读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是在品读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旨,获得人生启迪,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一只贝”所蕴含的抗争精神。文中对“一只贝”的描写若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则学生的感悟很可能停留于“蜻蜓点水”般的肤浅,这既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又不利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把握大意,然后组织学生深入感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设计
我的课堂结构是“揭题导入——整体把握——精读品悟——深层体悟——引申拓展”
首先谈揭题导入。我会首先出示一串些贝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感受贝壳的美丽。课文中有关于贝壳颜色、线条及制成项链的描写,此番导入其实是将课文内容场景化,利用学生易被实物吸引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贝壳,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埋下伏笔。在对贝壳进行简单交流后,老师揭题。
接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先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初读。再检查初读效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住了文章大意,这就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三步,精读品悟。文章大意明确后,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能反映两种贝特点的语句,细细品读、感悟。中年级段的要求是学会默读,因此,我会提供一个让学生精心阅读的时间,告诉学生,默读时可以划出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想一想,自己体会到什么。这是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可能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师生一起交流,这就由自主探究转变成了合作探究。
其次交流“一只贝”的特点。这是课文的重点。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这只贝所作的评介——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然后交流为什么这么说。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小孩与大人的对话,以及课文的结尾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阅读这些句子,不光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心,还能使他们感悟用细节突出中心的写法。对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会引导学生从“无论如何不能挤碎”想象“一只贝”是如何与石子作抗争,从“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想象用柔弱的肉挤石子是多么无奈、痛苦。扣住“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仅是一只可怜的贝,他想说什么;如果是可敬的贝,他又会说什么呢?针对文本空白点的拓展,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一只贝”的内心感受。对于孩子与大人的对话,则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大人的两句话。“这是珍珠!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反映的是惊讶;“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流露的是敬佩。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一点,也有助于理解中心。对于课文的结尾,学生可能会忽视,我会告诉学生,这个结尾很是耐人寻味,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也能读出“一只贝”的可敬之处。
第四步,深层体悟,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旨意--作者是要借这只贝(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寄意)。通过对比来说明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差异,首先取决于这只贝异乎寻常的经历。取决于对痛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磨制”成珍珠之后的不显露,不张扬,更不叫卖,且最终竟至于选择了恬静地退隐。
第五个环节——引申拓展。教师深入引导:课件出示“一只贝”所对应的人会遇到哪些不幸——可能是21岁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可能是被剥夺说话的功能;可能是身体彻底变形,可能是不会写字,不会看书……冷峻的语句配以多媒体效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遭受这一切是多么残酷,要珍惜普通人的幸福。进而让学生思考,要是这一切不幸变成了现实,我们又该怎么办?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珍惜普通人的幸福,但当不幸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一个可敬的人。最后出示遭受如此不幸的人——斯蒂芬.霍金的图片、名字,告诉学生,他遭受以上种种不幸,却依然取得非凡成就,成为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使感悟不致成为纸上谈兵。
然后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可以是搜集到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语言。
课外阅读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丑石》,让学生课后细细阅读品味。
最后教师总结。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