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课:《谁在讲故事》说课
记得在全国首届苏教版美文诵读大赛中,著名话剧演员、朗诵家张家声先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他拿出《三套车》,念了一遍歌词:“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 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 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小伙子你为什么悲伤/ 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让你这样的伤心/ 问他的是那乘车的人/ 你看吧我这匹可怜的老马/ 它跟我走遍天涯/ 可恨那财主要把他买了去/ 今后不能再等着它。”张老师随即问:“歌词中有几个人物?”在座有的说三个,有的说四个,有人说两个。张老师说:“我认为是四个人,赶车的青年,财主,坐车的人……大家还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词作者。没有作者,词中的风景又是谁说的呢?”
张老师提的这个话题我至今印象深刻,也许和这节课没有很大关系。但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在阅读中,我们一般关注的都是故事中的人,很少关注故事的叙述人。而实际上,故事叙述人能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这些方式确实地影响着读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看法。
这节课,我从《海伦·凯勒》和《假如三天光明》说起,再说到《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感受到相似的内容,由于叙述人的不同,或者说叙述视角选择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阅读趣味,并在教材中举例印证。有的故事是由一个知道所有事情的叙述人写的,我们经常用“无所不知”(omniscient)来称谓这样的作者。而当作者决定以故事中一个角色的身份来叙述时,他能讲述的事情就有一定限制了,只能写出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行动、记忆等,我们把这类故事叫做“第一人称叙事”(first-person narrative)。这两种视角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其选择服务于特定的叙述需要,主要受制于你想表达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最后,我提供了两篇学生自己写的文章,让学生来改变视角说故事。
这些,应该算是一种知识,是帮助学生“阅读”、“实践”的策略性知识,它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欣赏。阅读故事、欣赏文章也是有方法的,了解作者是如何呈现和讲说故事的,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素养和方法。因此,我这样定位这节课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故事中的“叙述人”,提升阅读质量。2.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感受写作时叙述视角的不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
我希望通过以上设计,能让学生知道,阅读的时候还有很多可以关注的东西,让他们享受到阅读故事的乐趣,久而久之地积累这样的阅读策略并加以实践,他们会在阅读中提升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同时,在表达的时候,也能停留一下,思考一下,确定文章的叙述人,这也是一种乐趣。
相关阅读推荐:
› 谁在讲故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