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师设计的《凤阳花鼓》一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感受民歌《凤阳花鼓》的民族风格特点,并用歌声充分表现出这首民歌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再在陈怡改编的该民歌合唱曲中选取两个典型的﹑简单的节奏音型,用鼓和锣的象声词唱出,与歌曲形成三声部演唱,并用轮唱的方式表现歌曲的前面,将歌曲的演唱表现逐渐引向更高层次的合唱。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将两个合唱音型以音乐游戏的方式引出,在发声练习中唱好唱准,为后面的合唱做好铺垫。
观摩陈老师执教的《凤阳花鼓》一课,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将歌曲的学习置于相关文化背景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和音乐学习的文化内涵。《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陈老师的教学不仅仅让教学生唱会了一首民歌,而是将歌曲的学习置于安安徽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之中,让学生认识了凤阳花鼓,还让学生听赏了另外一首《凤阳花鼓》,拓展了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益。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民族音乐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民族音乐置于相关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教学,应该说找到了在音乐学习中渗透相关文化学习的最佳结合点。这种融合性的音乐教学,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使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学科本位,强调专业技能的音乐学习,还能使学生感知相关文化,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时突出表现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并采用加入合唱的表现形式,将歌曲演唱表现引向一种艺术的高度。“得儿另当飘一飘”是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时也最能表现出歌曲的民歌风格特点。陈老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强调用技巧唱出民歌的风格特点。《凤阳花鼓》是一首单声部的歌曲,学生学会这首民歌、表现出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不难,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呢?陈老师没有采取一般的创编表演,或是器乐参与伴奏表现,而是将演唱表现引向深入,选择了相对而言较难的合唱形式来表现。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采取了二部轮唱和较简单的固定音型伴唱的三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增加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唱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巧妙、灵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陈老师首先利用节奏游戏的方式,将最后的固定音型伴唱放到前面,首先以节奏模击的方式掌握节奏型,然后加上音高进行移调演唱,以一种很灵活的音乐行动形式,让学生玩了节奏游戏,又做了发声练习,也为后面的合唱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陈老师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在聆听中熟悉歌曲的旋律,降低了学唱的难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推荐:
› 凤阳花鼓评课稿
› 凤阳花鼓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