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 正文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课稿

本站微信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和作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和会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同时,这个内容与平时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光照图中能指出昼弧和夜弧;
⑵会区分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⑶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⑵通过观察Flash演示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能归纳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⑶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⑶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 说教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受教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构建注意理论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2. 探究式教学
3. 教具演示法
4. 课堂练习法
三、 说学生及学法
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初中时学生就有所接触,但仅限于感知层面,教师需将学生的认知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临汾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图,并引导学生思考:

1. 为何有四季的变化?
2. 学生冬夏季作息时间表为何要调整?
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题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明确课题
突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




垫 Flash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图,t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问题。
1. 绘制北半球夏至日时的“光照图”,并指出其昼弧和夜弧段;
2.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并标注日期和节气。
教师引导学生作图: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动画演示,给学生一种直观认识,加深学生印象,化繁为简;


通过绘图环节,检测上节课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析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针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主要是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利用课前准备的模型及教材中的图示1.23,小组合作完成读图思考,而后总结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模型演示并分析总结:
一.二分二至(以北半球为例)时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变化过程中,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合作探究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模型演示、讨论和探究各种问题,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类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最后展示变化规律二:

结合图示说明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概括规律一:
1. 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反之;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几起以内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反之;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通过总结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规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培养学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1.解答为何冬夏季节的作息时间要调整;

2.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

思考、分析 引导解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且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课后作业 绘制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
(侧视图、南北两极俯视图) 学生自主完成后交回
(强化所学知识)
 

相关阅读推荐:

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