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思品说课稿九年级思品说课稿> 正文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说课材料

本站微信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是没有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讲教材,另外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负担重而收效微,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政治的不积极。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也必然受损。因此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顺序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也杜绝“照本宣科”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情境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图片、故事、诗歌、活动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平台,注重知识的形成,促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案例描述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1课有关“珍惜无价的自尊”的教学内容,它分了三个框题,其中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中谈了如何尊重他人的问题。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又谈如何尊重他人,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在教学时打乱了教材原有结构,对其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对一些探究活动稍做了一点变通。具体是这样的:学习第二框时对“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全展开,只研究我们为什么应该尊重他人? 至于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此时就不继续学习了,等到学习第三框时插进去一并研究。
而学习第三框时,我把第三框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如何维护自尊(即第一目“维护人格很重要”和第二目“自尊者豁达”)和如何尊重他人(即第三目“善于尊重他人”)。下面我仅叙述对“如何尊重他人”这部分内容的处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学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画》。现在让我们对照眼前的这幅画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是多么的诗情画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这幅画的内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这幅画”又是怎么样的?
多媒体展示“山、水、花、鸟”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古今对比,“山”、“水”、“花”、“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鲜明的对比,相信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触目惊心的感受。这样的巨变,说明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环境问题。
对,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我们要把保护环境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头等大事来抓。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环境问题,请翻开课本P52第二个知识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切身感受,谈谈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环境形势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划书:(P53第二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威胁生态平衡,危害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什么基本国策?
(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对,我国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
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老师,你在前面不是讲过经济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吗;而今天你又讲到我国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两者是否矛盾?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并小结:
环境和经济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环境,保证生态平衡,才能使地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子孙后代人的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P53第4段第3行第3个字开始)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做到(P53第4段第5行第7个字开始)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决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明理导行,养成习惯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和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公民都自觉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思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够为保护环境作出什么贡献?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
同学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只要我们都能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地球也将变得更美好。
(四)收获平台,画龙点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五)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漫画《地球的渐变》形象地反映了(  )
A、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B、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
C、全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
D、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2.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风调雨顺、山河秀丽、环境秀美,这是新世纪全人类的希望,我国要实现这一希望就应( )
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②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
③依法保护资源环境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辨析题
有人说:“现阶段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可发展经济肯定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保护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析。
三、案例分析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努力将教材知识引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情境成为学生知识跨越的“跳板”,为理性认识的到来奠定基础。
1.创设生动的起点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于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借助活动,而多数活动又直接面对学生生活,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的起点教师必须精心创设一个能够唤醒学生、吸引学生自然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境,这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现代情境教学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景相伴,触景自然生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一个紧贴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又直接关联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化情境的创设,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为后续学习开启兴趣之门。所以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一幅生动诙谐的图画、一段动人心魄影视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分析,使学生兴趣盎然。
2.步步推进的问题情境
有了起点情境的成功,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切入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使问题从“问题情境”中产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问题情境的适时切入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持续地激发学习兴趣,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必须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问题情境与教材知识的一致性。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通思考、讨论、探究来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不能以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取代思维上的深入和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同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体现课程的教育性,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二是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边性,其目的是为了求异。一方面问题情境主要针对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使学生真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体验。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刻意引发学生间的不同见解,引起学生的争论。求异最终是为了求同,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学生感性认知与教师理性提升的统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之中,深入到了知识的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同时认识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对知识或能力感性认知。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提升作用也是这一环节不可缺少的必要要素,学生自身的感悟固然重要,但不能强调学生的感悟而忽视教师理性的总结提升。同时当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后,还面临将知识与能力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升华与教师理性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3.和谐互动的人际情境
情境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构建民主、开放、互动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庄子•秋水》里有这样一段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告诉我们师要知生之乐、要体验学他们的思维过程与内心世界,就必须要亲历学生的一些探究过程,这其中的人际交流、人际关怀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演化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问题情境的讨论与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可置之度外,应充分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相关阅读推荐: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说课设计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说课材料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