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感训练成为语文课堂里的一道风景
摘 要: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实际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感训练的途径有:一、通过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及情感,加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二、通过揣摩词句培养语感。词句是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指导学生揣摩词句,这也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三、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选择一些现代教育媒体,有助于加强语感训练。四、通过思维训练培养语感。语感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语感训练、朗读、现代教育媒体、思维训练等。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1】。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训练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等大量地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对语文文字感知、领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感的感觉。”【2】然而,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并未落到实处。虽然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在语感训练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远未形成燎原之势。下面,就对语感训练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及情感,加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我国古代就有朗诵诗的传统。《诗经》、《楚辞》除和乐可以吟唱外,大多数都可诵读。所以古人有“读《诗三百》”、“诵《诗三百》”之说。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可称之为朗诵家,只是到宋词元曲和音乐结合更紧,诵诗逐渐减少。但到明清以后馆学堂对古诗的传播,还是以吟诵为主。因此可以说,中国古诗除文字之外,歌诗和诵诗是两种主要的传播方法。清人贺贻孙在《诗笺》中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读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4】本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都对朗诵推崇备至。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位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读书时,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真是情真意切,自得其乐。
事实上,也只有注重朗读,才能更好地品味语言,体会谴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3】所以,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符号而直接洞悉它的内涵的情感感受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到底,就是语感能力的升华。
当然,朗读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朗读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把握其感情基调。如一位教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他怀着敬仰周总理的真挚感情踏进课堂,渲染了深沉怀念的气氛后,他让同学们朗读这首诗,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哭,泪水打湿了课本,师生的情感完全交融在对周总理的深切悼念之中。其次,培养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主要有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并指导学生力求通过一些朗读技巧把语句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以声传情。等到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的时候,就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语言材料。
二、通过揣摩词句培养语感
词句是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揣摩词句,这也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首先,要弄懂这个词句的表象义:内容、情感、语气。再进一步揣其理性意义:情境、层理、构建。有时还须进一步探究其言外之意或哲理启示。
其次,在揣摩词句时,还必须重视想象、联想的作用,也就是说将语感训练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言的想象力,就是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再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也是揣摩词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宋祁的《玉楼春》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在教学时,教者应指出重在揣摩“闹”字的作用。这时可启发学生想象“闹春”的景象。可以想象到百花争妍、蜂飞蝶舞、杨柳吐春、春鸟和鸣等景象和联想,就能够体会“闹”这个字的妙处了。
另外,在揣摩词句时,还可以通过对词句增删调换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反复琢磨,细细体会,这也不失为语感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如: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有这样一句:“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教学时,指导学生把“压”这个动词换为“摆”或“放”来揣摩。通过比较,同学们都觉得没有“压”字好。教者进一步指导学生体会其作用:“压”字能显示出七根火柴的巨大分量及价值。再指导学揣摩能不能将“像一簇火焰在跳”删掉,经过比较发现删去之后,就不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由了这个比喻句,就容易使人联想到无名战士一颗火红的心,联想到火柴将燃起一堆堆温暖的火……
三、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选择一些现代教育媒体,有助于加强语感训练。“媒体,即传递信息的工具。”“现代教育媒体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4】在农村初中利用得较多的媒体有:投影仪、录音机、电视、电脑等。这些媒体,主要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过强化视听刺激,有助于加强听、说、读、写训练。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它们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易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
如:教鲁彦的《听潮》一文,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个场景,可借助于 Authwear 软件,将声音、画面、真实的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
四、通过思维训练培养语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5】而人的思维是和语言紧密联系着的。思维能力强,对语言领悟能力就强,另一方面,在预感训练过程中,也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感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语言具有声音和形状,又包含着思想内容。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连接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这种内在联系及规律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具体的语感训练中,总是伴随着想象、联想、直觉等多种思维形式。经过若干次反复训练,思维变得敏捷,同时语感也得到了增强。
特别是想象、联想在语感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说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联想就是由现实的语言形象想到相关的语言形象。联想有助于思维的比较、分析,能增强思维的敏捷程度。
如:教杜甫的《春望》一诗,可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将抽象的诗句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经过想象,眼前似乎闪现出安史之乱时春日京城的破坏景象,这景象又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忧伤的情感。想到此,一位满头白发,忧国思家的诗人仿佛向我们走来。也可由描写春景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联想到其他相关诗句,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等。经过比较、揣摩,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两句诗的妙处(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
另外,语感训练还要重视语感迁移能力的培养。所谓“语感迁移,也就是把学得的语言经验灵活地运用到另一语言环境中去的能力。”这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活跃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明:《教育改革论文汇编》,伊犁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7年。
3、郝凝等:《朗读与正音》,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刘必千、李绍蚺:《古典诗词导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相关阅读推荐:
› 初中语文说课稿
› 初中语文论文: 浅谈借用流行歌词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