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课题
|
认识容量和升
|
课型
|
新授课
|
案序
|
第1课时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际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
||||||
教学重点
|
容量的认识以及如何比较两个容器的容积的大小,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
||||||
教学难点
|
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估计。
|
||||||
课前准备
|
1. 按第10页的例题分别准备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和大小相近的两个水壶;按第11页的例题分别准备容器的挂图,商标上以“升”作单位的盛液体的瓶、罐若干。
2. 每小组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盛液体的容器,以及一个同样的水壶、一个一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
|
||||||
理论支持
|
教学目的 不仅仅在于掌握容量单位有哪些,同时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际操作体会1升究竟有多少。
情境创设 情境要有真实性,但又不宜过于繁琐,让学生观察一些瓶、罐的图片,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入学生对容量和升的初步认识。
旧知复习 教材没编课前复习的内容不等于不要复习,而是留出空间让教者自己去合理设计复习的内容。课始设计的问题“你知道瓶中有多少饮料?你是怎么想的?”,努力将“激趣、复习、引入”融为一体。
模型思想 模型可以有很多的类别,如方法模型、类别模型等,本课所关注的计算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方法模型,是学生心中内隐的潜规则的外化。
化归建构 新知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基于旧知的建构。设计中努力帮助学生理清质量单位与容量单位的本质联系,促进新知的内化。
学法指导 教学升的认识,自悟毫升的认识。对于毫升的教学放手给学生自学、自讨、互评、小结,体现了一个“学会学习”“由扶到放”的过程。
解决问题 让学生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理念
|
||||
一、创设 情境,认识容量
二、感受容量单位“升”
三、认识1升
四、应用拓展
五、课后拓展
|
1、初步感受,揭示课题
要求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罐。提问:从商标纸上,你知道这个饮料瓶(罐)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
根据学生从饮料瓶上见到的内容,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 引导观察比较: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杯子,谁能说出哪个杯子里盛的水多?
说明:哪一个杯子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可以盛水或其他液体的物品我们称它为容器。
3. 引导操作比较: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水壶
提问:观察这两个水壶,你能看出哪个水
壶的容量大一些?
组织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
演示:装满一壶水,倒入另一个水壶。
提问:这下你能看出哪个水壶容量大一些,哪个水壶容量小一些吗?为什么?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其他的容器吗?举例子并来比较一下它们容量的大小。(如家中的电水壶跟热水瓶比较、浴缸和洗脸盆比较)
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4. 引导操作计量
让学生观察小组里的水壶,指出各组的水壶同样大小。
提问:你知道这个水壶的的容量是多少吗?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个水壶的量?
启发学生用玻璃杯“量一量”,看看容量是“多少杯”。提问:同学们说的杯数都不太一样。而同样大的水壶,计算它容量的“杯数”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量的结果相同呢?
说明: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计量。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1. 提问:你见到的容量单位有哪些?指出:升和毫升都是常见的容量单位,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升。(板书:升)
提问:能说说你看到的瓶、罐是盛放什么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吗?
出示挂图,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有哪些容器,容量各是多少?
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板书:L)让学生读一读。
2. 简介“升”的历史演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1. 提问: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提问: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请学生观察量杯,上面相应的刻度线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出: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 请各小组同学量出正方体玻璃容器每条边(棱)的长度。
3. 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
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学生看量杯的刻度)。
指出: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
4. 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学生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 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
1. “幸运1升”。
(1) 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判断。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比较。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观察题中的插图,弄清题意,再作判断。组织交流时,要求简要说明理由。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呈现的各是什么容器,再要求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并说出你的理由。
2. “快乐1升”。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以猜容量多少的游戏进行。
3. “节约1升”。
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
学习了这一课,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希望你们课下留心观察,看看你们家里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记录下来,并记下你从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咱们下节课一起交流。
|
1、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入学生对容量和升的初步认识。
2、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3、学生认真观察,大家激烈讨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对容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4、操作活动。
四人一小组展开活动。
学生动手测量并交流计量的过程和结果。
意识到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只有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1、按题中的问题顺序逐一探索解决。初步认识容量单位“升”。
2、知识来源于生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1、小组交流一下,指名回答。
2、学生测量并回答测量结果。
3、学生演示,加强对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这句话的认识。
4、学生操作,加强对1升的认识。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学生判断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
学生分小组观察题中的插图,说清图意并判断。
学生明确题意,独立观察,交流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估计,并能简述理由。
2、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巩固新知,学生兴趣盎然。
3、学生通过计算,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巩固新知。
|
通过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瓶瓶罐罐导入新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的进入学习环境中。
实践操作把教学的空间搬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以利于大面积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活提供的了学习的丰富素材,通过学生的生活感知积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动脑想、动眼看和动手做的思考活动、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附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1)
容量 可以盛水或其他液体的物品我们称它为容器。 容量单位
升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用字母“L”表示。
节约用水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