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政治课引来源头活水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多、时间少,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对于不少一线教师来说是有心无力的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拓展生活资源,把“社会热点”和“乡土实例”融入课堂;可以开发人力资源,让学生走近教师和课堂,把社会人力资源纳入教学;可以创设实践活动资源,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可以与名校名师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状。信息技术进入思想政治课,旨在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促进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 思想政治;信息技术;资源;开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禁要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任何理论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应该回归生活实践。新课标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从生活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1]但是,每周二课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间,确实难以做到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理论。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生活情景,开发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地把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生活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2]死死地按照教材来教,课堂就会与学生生活脱节,就会远离社会发展,课堂的生命力无从谈起。因此,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成为教师们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行动。从宏观的角度讲,这一改变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教教材知识,而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一改变意味着教学要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从中获得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用教材教”的理念解放了师生的思想,改变了思想政治课就是“教教材、背教材、考教材”的单一化功利化模式,促进我们的课堂由“知识课堂”升格为“生命课堂”。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教材教”不再将教材视为思想政治课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教学提供导引和参考。教师要把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根据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教材为线索开发最新的、最实际的生活资源,运用“社会热点”或“乡土实例”等充满生活味的信息来创设情景,使教学贴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和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比如,2011年5月,拉登之死的新闻轰动全球,一位教师把这一素材融入到优质课竞赛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上课伊始,老师刚刚说出本•拉登的名字,学生们就讨论得热火朝天了,这位老师就顺势提出话题:既然大家对这件事有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拉登之死对世界的影响。“好啊!好!”一听到这个消息,教室里马上就沸腾起来了。教师从百度中搜索出央视新闻联播《美国总统宣布本•拉登被击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事实。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一名主发言人,2—3名副发言人,向全班学生阐述本组的观点。
学生A: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恐怖组织,使 世界人民深受其害,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对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拉登死了,世界和平有望了。
学生B:本•拉登死了,还可能出现新的恐怖分子头领,因为世界环境没有改变,产生恐怖主义仍然有可能,大家不能太乐观,整个世界仍然不太平。
学生C:我也认为本•拉登死了,不是好事。美国就更加嚣张了,好象没有人可以威胁到美国,美国不真成了世界的“大哥大”,谁敢不听它的,和平仍然没有希望。
学生D:打击恐怖分子、消灭恐怖主义,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反对个别大国称霸,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用恐怖主义来抑制大国称霸,无异于引鸩止渴。还是要另想办法,具体用什么办法,我也不知道。
……
老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们这些学生太会思考问题了,有的为本•拉登之死叫好,有的同学又担忧起个别大国称霸……如果能够把大家的观点融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标题)。
紧接着这位老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运用教材理论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通过再次讨论交流,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途径等问题。在此时,教师向学生出示课件(如图1所示),让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进一步概括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教材理论,掌握知识体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3]
图1 知识结构图
可以说,这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主学习与探索。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人力资源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家长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三项人力资源。
教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拥有的知识、社会经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这一资源已经得到足够重视,教师们都相当重视提高个人素质,不少教师也习惯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学生现身说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师这一人力资源更是如虎添翼,向学生展示教师个人的QQ空间、指导学生阅读教师个人微博、通过QQ和Email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走近教师,从而融洽师生关系,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4]这一规定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离不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此,思想政治课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同一个班中,由于学科基础的差异,统一步调的授课不仅会挫伤具有较好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会使基础较差、学得慢的学生雪上加霜,以致完全失去学习本门学科的信心。信息技术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直观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图2 网络 WEB系统示意图
如图2所示,网络的 WEB系统将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以丰富的形式(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完美地予以展示。学生只需轻松按动鼠标,就可以从网站上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还可利用FTP(File Transport Protocol)与Internet上提供的传输文件进行信息交换;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系统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进行教学沟通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可由学生自行安排和决定,并可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教学沟通,在这种良好的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在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学习兴趣,学习高效而自由。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社区工作者等一系列人员。但是这些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来,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缩小他们与学校的距离,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图3 “校讯通”示意图
“校讯通”在不少学校都已开通,如图3所示的系统中,“班主任/家长热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平台邀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作业、向家长调查相关的经济学数据、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等;家长则可以通过“校讯通”平台把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告诉教师,与教师商讨指导孩子实践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来实现了家校“零距离”沟通,以最小的成本把家长调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资源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在与真实生活割裂开来的“小天地”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机械地重复进行着辛苦的“劳作”,期望得到“知识”的丰收,其结果让学生大倒胃口,不仅没有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反而让一些学生厌烦思想政治课。《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5]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从传授知识转向探究知识,重视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主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社会生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但是受教学时间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不可能经常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比如,一次优质课竞赛中,有位教师执教的课题是《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在处理“求助有门,投诉有道”这一知识点时,她提出问题:你的身边有哪些事情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解决?学生提出了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社区噪声扰民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然后问学生:政府怎样才会知道,我们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到信访部门进行信访、给市长邮箱发Email等。这时有个学生高声说道:我知道市长热线的号码。这位教师捕捉住这个瞬间,马上拿出手机让学生拨打市长热线,反映需要政府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打通市长热线后,反映学校周围交通拥堵问题,市长热线工作人员也给了学生满意的答复。听到这个结果,学生们相当兴奋:“我还有问题要反映。”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了引导:“看来,不少同学以前还不知道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事儿是这样的关注。我们刚才讨论过了,除了拨打热线外,向政府反映问题的渠道还有很多呢!下课后,我们可以运用自己感到方便的形式向政府反映问题,我相信政府一定会给同学满意答复的。”[6]这位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去寻求政府的帮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参与政治生活中,掌握了向政府投诉和寻求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也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实现了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实践都可通过信息技术链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那些无法进入课堂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践的情景,为学生建构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虚拟社会”,学生通过参加虚拟的社会实践,培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虚拟实践可能很逼真、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但它不可能完全真实,我们不能试图用虚拟实践完全代替真实实践,要把真实的实践与虚拟的实践结合起来,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
四、运用信息技术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曾经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7]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二者的有效融合,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现状是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重点中学和名校有着优秀的教师团队、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且凭借其良好的社会形象,重点中学和名校吸引了一流质量的生源。而作为育人模范和教学专家的知名教师,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自身的进取精神,他们不但有着比一般教师更优秀的个人素质,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他们对课程的处理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他们的教学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普通教师学习和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与名校名师进行双向交流,共享优质资源,是实现校内外资源融合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名校名师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要向其他学校开放,听取同行们在分享中给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普通中学的普通政治课教师,必须正视自己学校与名校的差距,正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通过与名校名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而作为名校的名师也要博采众人之长,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近年来,全国许多名校积极探索,借助录播系统等设备,通过网络教育、异地帮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措施,建立名校联盟体,让优质教育资源走出了名校围墙,共同分享联盟学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及成果,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多渠道地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联盟学校的每位教师在网络上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案例、论文、课堂实录、试题库等教学成果,存放在网上的“个人资料库”进行展示和交流。系统设定相应的权限,使教师的个人资料可以有不同的交流范围,如组内交流、校内交流、校际间交流。这既是一个高效的办公平台,又是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料库,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资源化+个性化”的备课方式,教师在认真学习、广泛吸纳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取舍,化他有为己有,借助他人的优质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构想。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联盟校的“网络练习系统”,在试题库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题,或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并把选择的正确答案或数值填入规定处,由电脑进行评判和批改。“网络练习系统”让学生分享联盟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把该生情况反馈给相关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于没有加入联盟校的教师,一些教育教学类网站上也有不少的优质资源值得借鉴。比如,在2012年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中,一位教师为培训活动准备的示范课是《价格变动的影响》,他根据人教网上该堂课的一个教学设计稍作改动,其中的情景模拟剧是完全照搬过来的,但在学生和听课教师中还是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就这件事来看,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既借鉴了他人的成果,采纳别人的优点,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教师个人的特色,确实是一件省力又高效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思想政治课,信息技术是师生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生活资源、人力资源、实践资源、名师资源,使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是改变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本保证。
相关阅读推荐:
›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说课稿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