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路的探索》 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对于《建设之路的探索》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想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感悟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解说。
一、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这个要求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知道这两次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即可。至于出现失误的原因及历史教训等,可以作为探究的内容给中上等学生准备。需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另处两个子目,“中共八大”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在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
2、教材分析:
本课所处的第三单元,介绍的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前20年的历史,上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下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本单元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而这个主题就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通过三个子目清楚地体现出来。所以,本课具有体现单元主题的地位。
3、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二次巨变,也就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对今后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艰难和曲折可能意识不到。另外,本课涉及到的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理论概念,是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所达不到的,需特别注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再结合对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探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失误的原因、后果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进行阅读、分析,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寻找史料,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一个长期、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②通过对建设之路探索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
2、重点难点的设定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其中“中共八大”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两个子目在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并且人教版教材中对这两个子目的表述也比较简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调整”,只有两句话。
据此,我认为,在突出本课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
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对“八大”正确决策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理论性较强,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政治、经济理论知识的储备两个方面考虑,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另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后果及教训属于探究的范畴,需要通过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
设定了教学目标,确定了重点难点,下面就看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帮助学生如何去学了。
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他们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2、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寻找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1、导入新课
鉴于本单元及本课的主题都集中在“探索”一词上,所以,我就从这一关键词入手,通过和学生用语言或动作来了解、分析“探索”一词的内涵,知道“探索”是对新事物进行的尝试和摸索,这样的过程,定然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会有成就,也会有失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引出本单元、本课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并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通过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来进行的。
围绕一个主题:
我认为本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八大”的召开(良好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失误)以及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这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探索中有成就,也有失误,探索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这个过程,我在课件中制成以下图例。从图形位置的设置到字体颜色的选择,都为体现“曲折中前进”这一主题服务。
突出一个重点:
构成本课主题的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却不能均衡用力,其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的部分。
这一重点的突破,主要是采用“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来突破。
首先,我设计了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如: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动的?
2、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主要标志是什么?
4、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出现这种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教师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史料,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和原则。
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农业大跃进中浮夸风的表现,我先提供了一则史料
材料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 。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通过分析这则史料,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农业大跃进中存在严重的浮夸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论从史出”的过程。
然后再反问学生:你为什么说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是吹牛?你怎样来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呢?引导学生自己找证据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教师也可以帮学生提供证据。如:
材料二:2001年9月初,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创造了亩产2393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这就是“以史佐证”的过程。
教师再提供一些大跃进时的壁画、漫画等,进一步佐证浮夸风的存在。
突破两个难点:
对“八大”正确决策的理解和掌握是第一个难点,因为理论性较强,所以,我主要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图例来讲解。比如:我把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用一个简单的柱形图来表示。在这个柱形图中,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有一个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矛盾所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降低人民对经济文化生活的高需要来适应落后的生产力;一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来适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同学们说,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学生应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八大正是做出了这样正确的选择,制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后果及教训是第二个难点,对于探究性的问题的突破,不但要明白相关的史实,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对精选的史料,进行探究、分析。如:
为了解决“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怎样的后果?我提供了以下史料。
材料三:“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找矿炼铁、炼钢,严重影响了秋收任务的完成,造成农业生产下降。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斤。
阅读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应比较容易地得出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这个结论,而对于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结论,学生就不是能一下子得出结论的。在此教师要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如:粮食产量减少了那么多,人民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全民大炼钢铁,农业、轻工业等部门生产都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还平衡吗?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应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应是“以史为鉴”了,所以,在让学生了解了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严重失误的原因后,紧跟着提出“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什么教训?”这一问题,使学生养成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的好习惯。
最后,再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利用课余时间访问自己的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五、感悟与反思
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后面,跟着的是一个个会思考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也就是历史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学习历史要遵循的原则、方法,还有创新的思维。这就是我准备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当然,这需要量的积累,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会是“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至于反思,两个字——学习;四个字——好好学习;八个字:好好学习,迎接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想法,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