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抛物线的基础上,对动态几何面积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解析几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抛物线,对抛物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动点、动线问题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点、线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有关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
难点确定为:运动变化过程中对临界点的分类讨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能够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点、线的运动变化过程,初步掌握动态几何中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
2. 能力目标: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量和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利用割补法、等积变形、等比转化来求相关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函数与方程”,,“待定系数法”,“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动态几何的无穷魅力。
4.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点的运动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
例:二次函数 , 其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y 轴交于点C,顶点为D,求 ⊿ABC的面积
变式一:例:二次函数 , 其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 y轴交于点C,顶点为D,求 四边形ABDC的面积
变式二:例:二次函数 , 其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 y轴交于点C,顶点为D, 点P 在第一象限抛物线上运动 , 为何值时⊿ABP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 倍。(本小题由教师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完成)
变式三:例:二次函数 , 其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 y轴交于点C,顶点为D,
点P 在抛物线上运动 , 为何值时⊿ABP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 倍。(本小题由学生先单独完成,并模仿黑板上上一题的解题过程,写出解答。
拓展一:二次函数 ,其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 y 轴交于点C,点P 在第四象限抛物线上运动 ,过P作PM⊥ 轴分别交BC, 轴于M,N, 为何值时MP长度最长?
分析:很显然,MP随着点P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但M,P的横坐标始终相同,由此,我们不难将MP先数形结合,将它表示出来,首先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点M纵坐标,然后求出MP最大值。最后三角形BCP的面积也随着点P的变化而变化,你能求出它的最大值吗?如何思考呢?请你们试一试。过渡到拓展二:求⊿BCP的最大面积
二)、点、直线的运动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
拓展三:函数 ,图象与 轴交于A、B两点,与 y轴交于点C,直线 经过B,C两点,沿y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平移,与y 轴交于点 ,同时直线 上点P从点C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 个单位运动,
时间为 秒,当 为何值时,
分析:这里,直线L与点P同时运动,我们是不是一个一个地探究。首先结合图形,将OC’表示出来,C’可能在点O的下方或上方,如何表示呢?OC’边上的高又怎样表达呢?
与师生共同小结: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作业布置:
在拓展三的基础上,请继续思考:当点P在L与抛物线的交点上时,三角形OC’P的面积是多少?
请同学们在今天例题的基础上,合作设计一动点、动线与面积相关问题,并尝试解决。
板书设计
课题: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
变式二
|
变式三
|
拓展三
|
割补法,等积变形等
|
基本策略
|
1. 动中觅静,发现运动中不变的量和不变的图形,
|
2. 把握运动中的全过程,分情况分段解决问题,
|
3. 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待定系数法,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
五、教学反思:
3、 构建真实有效的常态课,目标明确,符合课标,切合实际,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因材施教,求实创新。
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问题的梯度设计的过细,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缺失,另外,师生、生生间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性还得加强。
相关阅读推荐:
› 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反思性说课
› 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说课稿
› 与抛物线相关的动点生成的面积问题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