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永恒话题,现在我就以“有效”来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抓住文章情感这条主线,抓住莲叶和奶奶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并培养了学生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将朗读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引领学生品读、咀嚼、领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通过推波助澜的朗读,课文内容的补白,引领学生走进祖母的内心世界;最后跳出文本,回归心灵,让学生书写爱的真谛。
1、朗读引导有效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经典词句,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效果很是不错,整体朗读得到逐层提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文中“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在学生抓住“一脸欣喜”、“不以为然”、“新生的孙子”关键词谈感受后,教师紧紧抓住“新生的孙子”让学生谈谈奶奶平时对自己的爱,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文本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情感体验有深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在教学中,因为重视了深层地引申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使学生“底气”很足,感悟有深度。具体如:分析理解重点句“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赶快、最大”体会出了祖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再朗读中教师反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以前祖母对荷叶的态度与此时她的举动进行对比,在对比读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质。再如:当学生认同、赞赏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时,适时让学生完成了写话的训练,再次深化学生的感情,让思想教育更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3、教材迁移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结构、特点等。
我在教学中注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教学,体现的专题是<< 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平实有效,体现教师很好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教师主要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虽然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在教学中,我虽然能抓住文中的经典词句,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但是有些地方效果不佳,如:文中“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在学生抓住“一脸欣喜”、“不以为然”、“新生的孙子”关键词谈感受后,本该紧紧抓住“新生的孙子”让学生谈谈奶奶平时对自己的爱,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可我却越俎代疱,以“如果我病了,奶奶会怎么做?如果我饿了,奶奶又会怎么做?”等,挟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许有的奶奶对孙子的爱不是体现在这的。因此,学生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文本中,也就无法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教学中,因为有些地方忽略了深层地引申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如:分析理解重点句“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虽然学生抓住关键词“赶快、最大”体会出了祖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可是朗读中却语调平淡,似乎没什么感动的。由于担心时间的原因,我只好带过了。细想来,其实当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以前祖母对荷叶的态度与此时她的举动进行对比,在对比读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质。再如:当学生认同、赞赏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时,我应该适时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或事,再次深化学生的感情,让思想教育更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最明显的写作特点就是首尾呼应。因为它不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找出了前后两个自然段,告诉他们这种写作方法就是首尾呼应,然后就让学生们分组齐读了两段话。也许孩子们只记住了,《莲叶青青》这一课作者用到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可什么叫首尾呼应?怎么运用?他们可能还不很清楚。我应该让他们找一找,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和最后一段中的哪句话是相互呼应的,再提倡他们结合课堂作业《_______的爱》来试着运用这种写作方法,从而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中高年级来说了解写作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阅读推荐:
›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 莲叶青青评课稿
›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 莲叶青青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