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初中历史

工业化的起步说课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5-03 19:3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工业化的起步
  •   公告: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这一探索为我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我们的“十一五计划”等。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了任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本课第一目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背景、基本任务、编制、完成情况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通过录像资料,导言框中毛泽东的话,结合教材中《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图表,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由此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可由教师讲解。中央政府制定“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可由学生归纳基本任务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三是培养建设人才。老师讲解,其中首要是发展重工业。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还要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国内、国际的形势,使学生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得出结论:要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尤其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运用投影《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示意图中找出相应的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①重工业的巨大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如钢铁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此处的几个第一,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五计划工业成就的录像、《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建造的喷气式飞机》等图片,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一方面复习刚刚学过的工业建设成就,同时学习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大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感受观看录像资料,让学生在欣赏毛泽东优美的词句中感悟武汉长江大桥的作用。B.通过图片及录像,学生对三条公路的险要地势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通过探究讨论教材中动脑筋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看待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总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强调仅仅是开始。
本课第二目是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三个方面介绍。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及其主要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
(2) 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向学生明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关于“宪法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难点。
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利用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和引文对宪法的内容、作用及草案的讨论与修改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加深学生对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性的认识。讲述这一内容时,帮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使学生通过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