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初中历史

初一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12-17 13:2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初一年级历史关于“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以提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可以说,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部分。有些教育学家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大约问2~3个问题,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将提问称为“教学的生命”。鉴于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要有新意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设计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新鲜感,新鲜的东西能激发人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的思维活动。
同一问题,可从侧面提出,可从反面提出,可变换情景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1、同一问题,从侧面提出
范例一: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可提问,“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但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换个角度发问,“为什么说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说隋朝统一全国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同一问题,从反面提出
范例二:“有人说:如果没有隋炀帝,就不会有大运河;如果没有大运河,就不会有隋朝的灭亡。请用史实对两种说法加以评价”。这种正话反说,不仅有新意,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同一问题,换个情景提出
范例三: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有位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
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
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不但有新意,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更能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设计要有趣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离不开趣味,有趣味的问题设计能够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激趣乐学,使无疑变有疑。
范例一: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居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原始居民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居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居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范例二:讲到战国时的货币,可发问,“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这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态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要有趣得多。教学实践也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深刻持久得多。
三、问题设计要有悬念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际上,这句话蕴涵了一种教学方法———“悬疑诱思法”,即巧设问题,诱导思维。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范例一:“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句话说的是谁呢?有谁的功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呢?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所以,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
当一个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知识结构不和谐、不平衡时,问题就产生了,他们会处于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里困境。但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适当的。
范例一: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时,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总结出:二世而亡;被农民起义推翻;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有大工程问世。但是关于制定新制度,对后继朝代的经验教训等,学生不易想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总之,提问是课堂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现今提问已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形成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