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09-14 10:1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历史小专题总结
上课之前先给听课的老师们各发一份教学设计。先是以多媒体展示《花木兰》图片饿鲜卑族民歌《敕勒歌》导入,提问“反映了民族交往的什么现象?”“为什么鲜卑族与汉族没有区别”过渡到新课。(觉得展示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的衔接有点生硬。)学生预习课文第一段,完成一个有关北魏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的表格。(吴建红老师点评说;在这里有语言 不够严谨的表现。)接着回顾自东汉以来的历史,讲述黄河流域的统一(点评时,这里出现了争议:西晋的统一算不算进去。)展示图片、分析图片,过渡到分析民族融合的影响、明确民族融合的概念(图片有衣食住行生产技术方面的,吴老师点评说;显示了民族融合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接下来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吴老师点评:应多角度分析原因,培养多角度思维。)(我看到材料一以当时歌谣反映气候,材料二用地图显示地理位置的原因,材料三用一段史料说明迁都的原因之一,其实也是多角度的一种表现方式。)结合课文了解改革中的困难及其解决,渗透情感态度(吴老师建议可以多准备一两个故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和归类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缩句游戏,来掌握改革的具体内容(点明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内容分析改革的作用,由此引出“关于孝文帝的两种不同的评价”,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讲完改革,梳理朝代更替脉络。最后小结,包括对民族融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的小结(海口市教研员连老师点评)(我的疑问:卫霍反击匈奴也算?)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本意是想进行情感态度的渲染,可惜歌完后没有宣讲了。)新课讲完,进行巩固练习。
有关洪老师的上课及点评后续更新。
两节课后,连老师和吴老师进行了点评。主持人连老师先是给予了大量的鼓励,后面也提出了一些要改进的地方:讲述多,速度快,对点拨缺乏耐性,互动面小,不多的师生互动中班长答了五次,而其他学生答题时多为照书念。吴老师应邀点评:1、资源丰富,并给出了各项数据统计;2、教材处理思路清晰,有亮点,比如图片展示融合的多样性富余内涵;但也较传统(有深意,不太明白)3、问题设计科学,共26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有好的也有不够严谨的;4、教学手段单一,师讲为主,学生主体性无法体现,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互动;5、学法上,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面有欠缺;6、三维目标(二)(三)的落实不理想,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还有的优点包含在连老师的优点中。
历史小专题总结
王艳春
一、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几年前开始的课程改革从教材入手,由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专题式体例。面对新教材,我们积极行动,学习新理念,整理新思路,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尽量用好用足教材,对于教材已有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比如宋伟娟老师曾执教的《阿拉伯之旅》一节公开课,就将散落在四节课中的有关阿拉伯的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节课之中,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使知识更为系统,并且补充了大量的有关阿拉伯的信息,使学生对阿拉伯有了整体的感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次研讨会上王丽新老师的《大一统的汉朝》一节研讨课,将后边两课的汉武帝在经济、军事上的大一统提上来讲,完整地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大量的材料展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深了学生对“大一统”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构建“生命化课堂”
“没有触动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这两年我们在探索中又推出了“生命化课堂”的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课堂宗旨,将改革直指教学的核心——课堂。威海九中的“小组合作”形式,让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潜在力量。威海市历史优质课上,我们文登参赛的三位老师又从各个方面点燃了“生命”的火花,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意义。我们没有一味的效仿别人的课堂模式,而是吸纳“生命化”课堂的精髓之后,形成了老师的个性化课堂。10月14日,我们市初中历史学科研讨会上的三节研讨课,把“源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的理念完全融入到课堂上,将“生命化课堂”推向了高潮。郐红荣老师的用激情使生命燃烧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王丽新老师的开放式导入的课堂构思,引人入胜;沈晓丽老师列出的导读提纲,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授课模式,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我们还用担心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还用担心课堂效率低吗?我们从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老师教,变成了现在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的实效性正是“生命化课堂”的魅力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使用课堂观察量表,改革听评课模式
课堂的改革并不是改革的终点,紧跟在课堂改革之后,我们历史学科的探索又迈向听评课领域。我们知道,无论是听评课的起点,还是它的归宿,都是指向课堂,所以听评课制度的改革,事实上也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和完善。鉴于此,本次学科会上于老师首次提出了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评课,让我们全市100多位历史教师分成四组都参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一改以前笼统评课、泛泛而谈的形式,而将目光集中在具体的观察点上,这种评课方式从学生、教师、课程、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评价课堂,真可谓面面俱到,缝缝不漏。更重要的是这种评课方式,不再是听课老师的个人行为与判断,而就一节课堂,用这四个量表将100多位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合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向心力,也使教研气氛空前高涨。在探索使用课堂观察量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见解:课堂量表观察的点太多,在我们没有经过培训、没有任何设备帮助的情况下使用有点手忙脚乱;由于受我们教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限制,很多观察点不能有效使用,观察量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大胆提出,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我们教师的现有水平,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改编,使其既便于我们操作又实用,并将其作为今年的小专题研究的项目之一。相信这次的听评课模式的探索改革,将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改革能掀起浪潮,弄潮儿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市初中历史教师的这种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共求发展的精神感人至深,相信这种精神会激励、引领我们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