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化学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4-12 06:3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教学反思
1.听课教师的反馈与评价
听课老师较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化学史的使用(科学家的贡献)来激发兴趣、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与评价(水果中酯类的合成)、有机合成的意义(合成天然有机物、改良天然有机物、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教师讲授及学生活动”。听课教师认为本节课的突出优点有“利用有机合成的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教学素材、合成菠萝中的丁酸乙酯和长效缓释阿斯匹林的逆合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好,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线索清晰教学组织得当、逆合成分析法的讲授和引导很到位”;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学生活动不够充分”。
2.学生的课后反馈与分析
通过课后反馈调查来看,学生很喜欢这节课,感兴趣的内容有“维生素B12和海葵毒素的有机合成实例、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缓释阿斯匹林的由来、逆推分析缓释阿斯匹林的原料、闻丁酸乙酯、有机合成发展历史和科学家的事迹、自己设计合成路线、多种方法合成有机物、有机合成中碳链增长的方法、有机合成的贡献等”;学生认为收获比较多,主要是“逆合成分析法、有机合成的基本步骤、有机合成的意义”等;本节课激发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复杂有机物如何切断分割、还有哪些碳链增长的方法、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控制官能团连接位置的原理是什么等”;在问及维生素C的合成时,90%的同学能清晰地答出“先确定结构、再用逆合成分析法确定基础原料设计合成路线、选择最佳路线进行合成”。并在课后交流与访谈中,韩子盟等同学明确了今后从事化学研究的目标,很想合成出有价值的有机物造福人类。
3.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自己授课的感受,本节课比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实现的较好。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节有机合成的启蒙课,学生看到了有机合成的“广袤森林”,体会了有机合成的艰辛与意义,并激励了部分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将来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
上课中3处细节让我感触很深,一个是当学生看到维生素B12的结构时由衷地感叹,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对有机合成的认识,选择他们比较“熟悉”但又“不清楚”同时又有一定“复杂性”的物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有机合成的热情,也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的伟大之处。虽然就高中而言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它更具有启蒙的意义。第二个是学生在闻丁酸乙酯时,有些同学“爱不释手”,这对于随后让同学设计合成丁酸乙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学生自主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对有机合成提升认识,先看到“丁酸乙酯”再设计合成,虽然仅仅是一个小的变化,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有机合成在合成天然有机物中的贡献。第三个是在讨论合成丁酸乙酯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时,学生想到“先确定结构”,再追问“如何确定?”,学生思考后回答“分离提纯后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等测定”,再追问“有没有更简捷的办法?”这个同学却愣住了,这时另一个同学回答出“百度一下”,同时我立即投影百度检索结果,学生们自发的为那位同学“热烈”鼓掌,在我的印象中,学生上课自发鼓掌很少见,想必这会让更多同学感受到“查阅已有研究结果”对于有机合成有事半而功倍的作用,虽然仅仅是对查阅资料的简单渗透,但一定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逆合成分析法”。学生已有了“逆推”的思想,关键是如何进行“逆推”,逆推中涉及常见官能团的转化对于所任教学生来说不是难点,涉及到复杂分子的“切割”是学生的“障碍点”,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有机合成,提供了碳链增长、控制官能团连接位置的信息,需要学生有接受信息并进行迁移的能力。为了让学生逐层深入地来认识逆合成分析法,通过了“教师示范草酸二乙酯的逆合成分析→学生独立分析丁酸乙酯的基础原料→长效缓释阿斯匹林的逆合成分析”,通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逆合成分析法,并在课后作业的针对性训练中得以巩固。这样的设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很多学生提到本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逆合成分析法。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有碳链变化的实例,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有机合成,如果仅仅停留在高中的知识基础上,会让学生觉得有机合成很“简单”,并不利于汇文中学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只有合适的“难度”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当然,本节课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紧、学生活动不充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今后自己想尝试如果将本节课变为一节连堂课,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的机会,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