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高中地理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发布者微信

    

高中地理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市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三个月了,在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反思听过的课及自己上过的课,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无庸质疑的是实践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修正与避免。所以,为了广大教师共同的提高,现予以剖析如下:
1.标准把握偏颇,教学内容拓展不足
每个人都会有惰性,教师的惰性心理就表现在些教师总觉得自己上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不愿意也根本没时间甚至没能力去查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本来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就已经淡化、粗化了一些具体知识。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教师的把握度大了,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教学,进行教学拓展或开发和实施一些符合当地实际、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但有些教师仍抱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只注重部分双基教学,对于一些技能培养和一些能够较好推动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的教学内容回避或削减,活动也是能不开展就不开展,以节约时间准备测试。
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教学,许多教师把侧重点放在了侵蚀与堆积过程的认识上,而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由当地的环境、位置来分析河流的作用及地貌的发展。如果能结合学生家乡的地貌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来谈,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符合课程改革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理念;同时有机地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学习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发展”的观点。
2.课堂组织不力,学生发展不平衡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注意到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参与机会,以试图改变现有的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会经常组织一些合作、自主探究活动。但在有些教师组织的活动中不难发现:表面上看似乎照顾到了所有学生,人人都在说,都在做,可是只要近距离地深入到个别小组,就会看到,有的学生完全是在聊一些与探究问题无关、甚至与教学无关的话题;还有不少教师为了使课堂进程顺畅,反馈提问发言中,只涉及到个别学生,甚至某个问题简直成了一对一的对话,其他学生完全成了聆听者,以致于有些同学成了表情漠然的观众。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少,成绩严重的两极分化。
所以,尽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言,对学生的关注也并不表现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公开发言。但如果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时,每组有组长,有记录员,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各派一名代表发言,并且不断地角色互换,这样就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再比如探究中某些属于应先自主学习,再交流合作的,教师或组长及时作好检查与记录,利用好评价手段,就能不断地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资源贫乏,缺乏合理开发
如《地球的运动》一课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动画加以展示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不仅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还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生认识、理解的难度。但是经常见到有些教师说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领着学生把课本内容读一读,然后把相关要点圈画一下,背一背。虽然照顾到了双基的落实,但是忽略了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也是不牢靠的。确实没有多媒体,那如果能让学生到地球仪面前自己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再比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沙模的实验,不仅对原因有了清晰理解,印象深刻,还简单易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事对于学生来说都蕴含着无穷的乐趣,也包容着无尽的地理知识。
各种书籍、报刊、材料,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音像、实物标本、图片等,临近社会场所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合理的开发,用来丰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收到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
4.忽视双基教学,缺乏地理味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想把内容活动化,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教学的组织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部分教师也不经意间丢掉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忘记了自己作为地理教师的独特作用。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课,有位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博客网页,课堂上就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点击学习和并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训练,但却在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感觉没有收获。教师、教学内容完全游离在了地理教学的鲜明的地域性、综合性之外。
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不应完全以知识为中心,但一定要以知识为根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参与教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只有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在教学中,重过程轻结论、重结论轻过程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既要有过程又要有结论,而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是不正确的做法。我们提倡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但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规律性的认识时,教师就要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归纳,也可以辅以适当的“接受性学习”,使之相辅相成,有所获才能有提高,“学会”是“会学”的基础。动静结合适当,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共同发展,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一颠扑不破的教育思想。
5.学法指导不够,学生无所适从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日渐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出现了多样的变换,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学生提问多了,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还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本身学生学习兴趣就不大,教师又缺乏必要的铺垫,所提问题就遏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所以,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联系学生、课堂实际,适当挖掘教材、调整教材内容,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合理利用“学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作笔记,查阅地图及资料、使用工具书、类比、归纳等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成绩中感到乐趣,还因为成功的学习感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感到地理学习中大有用武之地,激发了兴趣。
6.小组活动简单,探究创新涣散
现在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效率很低。表现在:如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即合伙完成个别答案在课本某处的查找。还如本来按照课程标准该独立完成的内容,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教师却采用要学生集体绘制一幅图,直接宣告了有些学生成了附属。让学生没有感到活动的价值,只是觉得挺好玩,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实践体验,就是一种小组活动的泛滥。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的目的性的缺失,甚至厌倦。
所以,我们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不妨借鉴如“实话实说”、“聊天”、“幸运五十二”等节目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好小组活动的习题,就能吸引住学生创造性地、富有情趣地去完成。如果在活动中还能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灵活运用歌曲、绘画等艺术及我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作好小组各成员任务的分配、管理与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于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参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