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09-11-10 10:5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心理辅导 德育 关系
  •   公告:

    

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探索原因,其中之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也就是举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子,走着德育教育的路子。为此,在这里我整理了岳晓东博士关于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论述,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那么,德育与心理辅导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的目标、要点及实施方法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各起什么作用?它们的专业要求各是什么?它们又可在什么方面进行协作?下面从六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辅导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它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它通过教学、示范、环境差社环境创设及主体参与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优化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道德行为准则,以支配个人的行动并学会自制与自律。
心理辅导旨在培养受导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提高受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受导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道德自律与自身审美等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做到在自我意识上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与自信心,善于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在情绪上有充分的安全感与稳定感,能够积极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与挫折;在人际关系上有充分的宽容力与交际能力,善于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人发展上有充分的的计划性与坚韧性,能够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能以此激励个人不断奋斗,完善自我。一句话,心理辅导力图使受导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像马斯洛所描述的那种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心理辅导尽量用“凡人”的眼光看待受导学生的行为表现,并积极加以理解,以增强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心灵沟通。
简言之,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而心理辅导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
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辩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换言之,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它将受导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地认识与思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心理辅导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辅导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受导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
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采取思想道德教育式的处理方法,则易于因过分强调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与学规而忽视了其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也难于从根本上帮助受导学生认清其问题的实质并加以彻底纠正。
三、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心理辅导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德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德育力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热爱其锦绣河山,敬仰其民族英雄,了解其历史发展,弘扬其文化传统,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心理辅导力求帮助受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战胜自卑心理,培养自助能力,进而增强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格。
 所以,德育与心理辅导都强调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但前者是针对整个社会与民族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个人成长及其人格塑造而言的。
四、德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心理辅导使人更好的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
德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于明确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它通常包括德育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它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法律观,成为一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心理辅导则针对受导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对其自我认识,强化其自助自律的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自我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不单独的就事论事,而是从个人的成长历史、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来看待个人当前面临的失意经历与偏差表现。它使人更富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精神。
简言之,德育使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心理辅导则使人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
五、德育本质是一个教育过程,心理辅导本质是一个讨论过程  
德育本质上是一个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它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及法律常识等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与道德倾向。它力图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动认同所学内容,并加以身体力行,附诸实施,以养成知行一致,表里统一的良好品行。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无疑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
心理辅导本质上是一个讨论过程。其中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辅导教师不只是要为受导学生克服困难出谋划策,还要启发受导学生自己认识其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挫折,并学会独立制订行动方案。换言之,心理辅导教师力图强化受导学生的自助能力与自我向善意向,使他通过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辅导教师不力图完全扮演师者的角色,也不要求受导学生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受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更有自知之明与自律能力的人。
由此,心理辅导不是一个指教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其目的在于加强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心灵上的沟通。
六、德育以示范教育为基本手段,心理辅导以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手段 
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范教育与社会学习,也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伦理与法律观念的模范人物与事件来供大家模仿学习。这样即能潜移默化地将授课内容种植于学生的心田,使其生根开花。所以,提供形象、生动的范例是强化学生对德育概念理解的重要桥梁;心理辅导则以尊重与理解为基本手段,力图与受导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辅导关系。由此,它要求辅导教师放下其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受导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尊重与理解还是同感与接纳的直接表现,是使对方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爱护,藉以强化其剖析自我,改变自我的勇气。尊重、理解还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是使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对受导学生的谈话内容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做到不主观武断,不强加于人。
总之,德育以示范教育为其基本手段,而心理辅导则以尊重理解为其首要条件。
七、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感 
德育教育是任何社会所必备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长期流于说教,不切实际,不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近些年来,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进,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世界文化优良成果,培养文化批判精神,增强法律知识,这些课程的转变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看到了德育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德育课能成为学生所接受与喜爱的关键。
心理辅导则以同感为其成败的关键。心理辅导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说教与批评。它是人际沟通的艺术,是心灵的沟通。心理辅导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于用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受导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它旨在帮助人成长,却又不企图加以指导,目的在于强化受导学生自立与自律的能力。反之,心理辅导变成说教、批评,便不能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亦即不能产生思想共鸣。所以,心理辅导是以同感为前提的。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辅导是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一般说来,德育与心理辅导之间存在着点与面,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为目标,以示范与社会学习为主要手段。心理辅导则是个体化的讨论与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受导学生完美的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理解与沟通为主要手段。 
所以,德育与心理辅导可互为补充,但不可互为取代。可以说,德育是心理辅导的基础,心理辅导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的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最后,德育与心理辅导都需要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成才与自我实现是良好的道德品行与人格发展的共同结果。
岳晓东博士对于德育与心理辅导的不同与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与说明,相信大家阅读了以后,尤其是在对学生做心理辅导时,就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果与质量,使受导学生有所启发,以便于走好将来的人生之旅。

下一篇文章:调整心态 备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