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在教室里栽下一棵苹果树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6-04-11 05:3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在教室里栽下一棵苹果树
成尚荣 窦桂梅
曾在苏州的太仓一所小学里,看到一棵苹果树,长在校园里。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假的,人工制造出来的。可小孩子们还是那么喜欢,坐在树下,讨论着什么;仰着头,似乎要摘下一只;围着树,做着游戏……
为什么要“栽种”一棵假的苹果树?校长说,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苹果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一定还会有第四只、第五只……但是,它们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吗?它们掌握在中国的学生手里吗?我们只不过想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氛围,时时刻刻提醒教师,也提醒学生,我们向往、憧憬第四只苹果。它虽说是假的,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教师的心中,它,却是真的,是有生命的,它会向我们发出特有的召唤……
我好不感动。
三只苹果改变世界,传说了好多年,已略显陈旧、落后,新鲜感已逐渐失去。但它未过时,因为,创新永远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不竭源泉,今天,今后,我们仍然让它在我们心里回响,否则,真的会陈旧,会落后,会过时。于是,我常有一种意象,那就是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应当长起一棵树,它是虚拟的,是想象中的,是长在每一个人心里的。说不一定,哪一天,成熟的苹果掉下来,砸醒了哪个学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有没有这棵树大不相同。意象,其实是一种崇高的想象和追求,是种永远的召唤和光照。我把这叫作教育的“再圣化”——课堂教学、教育的神圣。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好不神圣。
我们不能停留在诗意的表达,还应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苹果树长在教室里,意味着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毫无疑问,接受学习很重要,也毋庸置疑,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接受学习十分重要,在坚持改革要回归的旗帜下,常常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发现学习走过头了。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判断,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自主学习,我们实现了?合作学习,我们达成了?探究学习,我们提升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现学习还只是刚刚抬起了脚,准备跨出去,有的还准备再跨一步的时候,却说,跨得太快了、太大了,应该收回来,应该止步。这一论调当然是不值得一驳的。那棵树长在教室里,常常望着我们,盼望我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坚持下去,否则,那棵苹果树就会萎缩,以至消逝。(一阵风!很多改革只停留在一个口号的层面上,待到评估验收时,我们忙着补材料!)
说到学习方式变革,自然想到批判性思维。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就倡导在接触某种有价值的观念时要提出深刻的问题,而非直接接受。他的努力和推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产婆术。他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于是他接续着西方学术中求真、质疑的深远传统。杜威更是提出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轻易地接受任何信息或作出断然的结论”。可以说,苹果树上的苹果有个特殊的名字:批判性思维。(中国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一贯以来受到的教育就是“听话”:家长出门前:“上学要听老师话!”教师评价:“这个学生优秀,非常守纪律,从不让老师操心!”社会:“宁要守纪的庸才,不要叛逆的怪才!”)
但是,究竟什么叫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46位北美地区的批判性思维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后提出,批判性思维具有认知技能和精神气质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断、说明和自我管制;精神气质包括对于生命或人生的一般态度、对待特定议题或问题的态度等。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性架构(以上内容参照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的译者序)。可见,批判性思维内在地包含着态度问题、勇气问题、信心问题、反思问题等等。可以认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闪耀着精神、思想的金光。
前段时间,我又去了太仓的那所小学,看到那棵树还在,看到苹果树仍然枝繁叶茂,看到那苹果仍然金光闪闪,看到孩子们仍然围着它。我心里很踏实。
苹果终有一天,会砸在中国人的头上,砸醒了中国人。我们乐观地期盼着。其实,那一天,是从“栽”下这棵苹果树开始的。

读后感:
为什么要“栽种苹果树”?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2012年我在牛顿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门前见到的那棵“牛顿苹果树”。这是一个流传了好久,众所周知的故事,我在拙著《我的教育视界》里写到自己来到三一学院,捡起一枚象征牛顿走过的路的石子,驻足苹果树前思考的情景。
牛顿在自己家乡的院子里思索着一个重要问题: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这时,一个苹果恰巧落在牛顿的脚下……牛顿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
这棵牛顿身边的苹果树出名了。1820年牛顿家乡伍尔斯索普庄园里的这棵苹果树,不幸遭到暴风雨的侵袭,刮倒后又断成数截……1998年英国约克大学的基辛博士认为“牛顿苹果树”并没死,她依然在它原先的土地上长出新枝,继续生长。后来权威刊物《当代物理学杂志》发表了他的分析成果,证实这棵苹果树已持续生长350多年。迄今,在伍尔斯索普庄园里,还立有伊利莎白女王颁发的保护令。
据说2007年天津大学校长率领的代表团到牛顿的家乡伍尔斯索普庄园,亲手剪下了“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国内。经过天津大学专家学者的精心护理,目前这株苹果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保证此次移植的“牛顿苹果树”枝条的真实性和合法使用,天津大学与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所属的英国林肯郡伍尔斯索普庄园签署了《英格兰伍尔斯索普庄园“牛顿苹果树”枝条捐赠协议》。
不论因牛顿引起的这个苹果是真是假,从国外到国内,从大学到小学,种植苹果树的意义显而易见——它宣扬了一种发现精神,一种呵护精神,一种任何时候坚持、奉献和科学探索的品格。
也难怪太仓一所小学“栽下”这样一棵苹果树,成老师慧眼发现了这棵苹果树的特别,也就不足为怪了。
清华附小校园里有苹果树,还有桃树,柿子树,海棠——可谓门前栽海棠,桃李苹果满校园。生机勃勃的生态田园背后,是希冀这里的学生如这些树一样,能够开花,结果。一年四季,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就这样生长。而那苹果树,当然不仅仅是苹果树,都长出了自己的年轮意味。
看来无论是否真实去种,关键是你能否让种下的这棵苹果树:永远引导学生对周遭世界思考,感受,发现;启发教师去呵护学生的发现与好奇……

苹果树有个特殊的名字:批判性思维
苹果树栽种好了,接下来要获得什么呢?太仓小学期望学校的学生能够善学善思,老师们改变观念,改革学习方式。期望哪个“苹果”砸到了学生头上,就有新的质疑产生,新的思想诞生,新的创造出来。
我想起了乔布斯。他从天才数学家、计算机创始人艾兰•图灵吃过的半个苹果获得灵感,设计了苹果手机或电脑等的标识——作为图灵的粉丝,乔布斯表达对这位科学家永远的敬意。他通过永远的召唤,让自己创新的产品得到光照。然而,他不仅仅停留在这种意向的召唤力,而是身体力行地在不断地批判与否定中再生创造。
乔布斯少年时代,就有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的呵护,父亲把各种机器零件提供给他拆卸组装。逐步成长的他,艺术的狂热,批判否定与精益求精——他有了自己的新创意,或者找到问题解决之道,无论多晚都要给合作伙伴打电话。他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并且敢于在会议上据理力争,当然不断吸收他人想法,让他有了现代技术的“苹果”……
试想,如果不是乔布斯最初允许微软使用自己的图形界面技术,那全世界人现在还在背DOS命令。如果不是苹果做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鼠标,那么现在全世界人还只能靠键盘输入。如果不是苹果定义了现代笔记本电脑,很可能全世界人今天只能蹲在家里用台式机。
乔布斯说过很多鼓励人们创新的话,其中一句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感兴趣的事,无激情无创新。没有激情,就不能指望有突破性的创意;要换个角度想问题,同时将想法变成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要改变头脑,换个思考方式,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创新。出售苹果实际上是梦想,而不是产品。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小佩。在常人眼里,他肯定不是学习好之列。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在班级里属于抬不起头的那种孩子。面向个体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一直是清华附小的重要课题。适逢2011年,学校开始探索基于学生素养的“1+X课程”整合改革,率先打响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第一枪”,尤其“X”强调私人订制,学校及儿童个性课程的开发——四年级开始,小佩冒了出来。原来他是各类汽车收藏专家。中外各种汽车模型他都有收藏,还能拆卸组装。非但如此,他还就一款“老爷车”的特点与缺点进行改进,然后把自己重新改进后的产品介绍给我们。学校专门为他举行个人车展,并在“水木秀场”召开发布会,于是他的大批粉丝团诞生了。最近我又发现他每天扛着照相机在学校转悠,原来他又成了学校电教老师的助手……
谁能说,清华附小、太仓小学等这些学校没有这样的“乔布斯们”和“小佩们”呢?

属于我们的苹果会诞生吗?
上帝给了人类三个苹果。第一个苹果给了夏娃:从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从此就和苹果牢牢地绑在了一起;第二个苹果给了牛顿,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第三个苹果给了乔布斯,让人们为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狂热。
前几天阅读到一篇文章,说上帝给我人类四个苹果。第四个就是中国男女老少为之疯狂的,全国上下广场老大妈跳唱的《小苹果》。就连我们的学生,只要音乐响起,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苹果”扭动起来。文章略带讽刺,但,这种讽刺里有多少反思?中国人会反思吗?我们的教育到底从“四个苹果”里得到什么启示?
太仓小学栽下苹果,懂得苹果真意,也正如成老师所说的一种崇高的想象和追求,一种永远的召唤和光照的意向吧——驱动我们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和逆反心态,试图努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清华附小,我们将那看不见的苹果树等的意向符号化——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为儿童的全面成长竭尽全力提供各种可能性。比如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评选学校专利以及奖励获得国家专利的同学;比如学校每周五下午的90分钟“实践与创新”课;比如课堂学习从质疑开始,困惑起步,不是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的结果实际吃到的还是一个苹果的结果,而是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共同分享思想的效果……这些努力,代表着这样一所百年的清华附小,为改变固定僵化教学模式的证物。
就在迎接2015平安夜之际,我用大大的篮子把苹果一个个放进去,放在我的办公室门前,意在表达学校平平安安,也期望路过的老师、学生,以及访客之人可以拿一个。结果,苹果慢慢被取走了——这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我心里期盼:但愿不仅仅是吃到苹果,取个“平安之意”,而是因了关于苹果的一系列故事,引发我们反思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