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杂谈

如何转变学习中存在的“眼高手低”现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12-04 09:2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期初问题:如何转变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眼高手低”现象?
期末反思:
分层教学的实施,大量外来务工者进入城市,随之而来的子女纷纷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由于家庭条件及教育学习氛围的不同等因素之影响,许多务工者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就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再加上现在的初中教学,在高升学率的逼迫下,都采用了分层的办法来实施,相对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而另一部分相对较弱的学生则被分在一个教学班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汇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使我发现,这些学生倒不缺热情,也不缺热闹,在课堂上只要老师一提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大有人在。但对于他们的参与或讨论,发言的内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质量看,有时让人不得不心里冷冰冰的,因为有一定含金量的回答实在太少,答非所问或停留在问题表面的比比皆是。所以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很令人沮丧的。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眼高手低”,即从表面看,一堂课很热闹,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时不时出现一点小高潮,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很浅,当堂巩固的情况很少,课后反馈的效果很差。
细分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1.学生原有的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2.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在课堂里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圈点句画,批注标记的学生很少,家庭没有阅读的氛围,很多学生回家从来不看书。3.对课堂学习部重视,随意散漫,无效联想多,有效思维少。4.不会阅读,假阅读、无效阅读、浅阅读泛滥。
如何才能有所改变,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并能有效地再现呢?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充分了解平行班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如了解哪些学生擅长口头表达,哪些学生擅长书面表达,哪些学生思维比较敏捷,哪些学生喜欢发言,哪些则不太爱表达等等。有了这些了解后,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学生参与学习,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此则比较有针对性,防止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散漫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二、加强阅读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必须通读两遍及以上,有的强制要求背诵。并且在课时阅读(默读)时,则要求学生必须圈点句画或加眉批旁注,让他们将自己觉得很重要的、精彩的或疑难的地方做好标注,以便进一步学习或提出相应的问题质疑。动笔的阅读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假阅读或浅阅读行为的发生。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而这一点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走过场,或看似热闹而收获甚低或脚踩西瓜皮的地方,尤其是平行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及思想感情等比较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不够严谨与科学,往往在教学中出现行动与目的背离的现象。所以,为防止这种问题产生,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既抓住文中的关键(重点、独一无二)的语言信息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品味感悟,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此时,平时对实验班所行之有效的头脑风暴或集体讨论的方法,我以为是不大合适的,因为这些方法可能会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联系、漫无边际而回不到核心问题上来,因此,我在教学中,则主要采用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办法: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语言点,然后对不同的语言点进行删减,确定几个最佳的点。这一工作主要让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完成,接着将这些大家认可的语言点交给几个层次较好的同学去品味分析,一对一去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然后由一位同学进行记录(实录),再让记录的同学将记录的内容说出来,此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表达很有问题,然后让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进行修改,再回答,经过一番整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说就这样形成了。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父亲爬下悬崖时的动作描写,学生很容易找到“伸”“探”“踩”几个动词,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先让大家各自对这几个词作分析,并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各自回答,先写后说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依据地说,同时避免了不加思考的随便说,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后,由一个学生对这几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这位学生要能力强一些),将他们发现中的亮点找出来,然后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结论;最后让大家根据这一结论进行修改,力求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意思。
在教学中,对平行班的学生,为了防止出现分散无明确中心点的讨论,我认为这种方法对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言,漫无边际地扯说是比较有用的。
四、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强纵深阅读,防止流于表面。现在的教学虽然比较重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防止教学中过度的解读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这固然不错,但是,现在的新问题是,如果整体的把握失当,,可能会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粗枝大叶上,在而不作深层的体会与感悟,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失去了精读文本的兴趣。平行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多是那些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言权或很少有机会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权的人,他们的话语权往往被原来的尖子生或教师剥夺了,所以在课堂上他们要么表示沉默,要么通过尖叫、起哄或随意联想来博得一些关注。因而他们在课堂上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关于他人或他们自己的生命意义的文本阅读。进入初中后,遮在他们头顶的阴云似乎散去了,他们有了自由言说的空间,但惯性使他们习惯了插科打诨,所以在课堂上看起来热闹而兑化率很低;看起来学生很积极,但真正落实的很少,反馈就更惨不忍睹了。所以,我认为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耐下心来,去仔细地读文本,而不是走马观花,一定要让他们到有价值的东西方可罢休,而不是浅尝则止。只有在学生深入文本之中,才能含英咀华、味自新的,要知道水深,只有潜入水中才能明白,此理一也。
五、适度拓展延伸,尤其要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许多学生生活单纯、经历有限、阅读不多,既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又没有阅读的间接经验,因此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或思想情感难以产生共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往往出现一边教师说得惊天地、泣鬼神,一边正看着老师傻笑,表情木然,毫无反应。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适当营造教学的氛围外,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或引入作者的背景、生活经历或相关资料到课堂来扫除时代的隔膜;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生活中与作品内容的最“近”点,使得文本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搭上桥,使得他们原本平静的湖面不再平静,能起一点点涟漪,这样,学生的情感之弦就有可能被拨动,心灵之泉也有可能应声而涌出窍穴。
如在上《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又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的。这样就容易将文中人物的经历与自己的结合起来,思想也就不难把握了,甚至还可以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对此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让学生明白原来沟通是容易的,不是很难的,关键是彼此信任理解,如此等等。
因此,趁着现在的学生还有热情,还能在课堂上表现,一定要抓住时机,使他们热情不减,言之有物。别等到他们如一潭死水,才想到改变,那已为时晚矣,聪明的,你我一起行动吧,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