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发布者微信

    

高中历史论文

历史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内容摘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对教师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新课程的新的特点和要求,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历史新课程 历史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出台后,教师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适应”。模块与专题,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还是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不管怎么说,教师在课堂上永远是最高的权威”的观念,肯定是要不得的。那么,在全面落实“学生主体”的学习观的同时,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退到次要的位置呢?显然,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乃至由此而深化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教科书和教学方式上,不是“难”或“新”字就可以解释的,而是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总担心学生不能把握类似知识,于是习惯包办代替,直接“喂”给学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的,更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历史教师应当切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一教学观念的变化,将带来历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即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体现上述的转变呢?下面我们以“必修Ⅰ”中的《北美大陆的体制创新》一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步,帮助学生确立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简化为:着重掌握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国家结构――联邦制、政党政治――两党制,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材料解析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等;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进行问题探究方面;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则定位于从历史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第二步,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学”就怎样教。基于此,在这堂课的教学方式设计上,我们便尝试采用了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即通过提供史料,问题导学,帮助学生了解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通过图示展演,联系现实,帮助学生体会了三权分立的作用;通过资料搜集和成果展示,加深学生对两党制的理解;通过填写表格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概括出北美体制“新”之所在。很明显,这种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学”而考虑的。
第三步,历史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例如,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中我们借助了学生比较关注的2004年的美国大选的时政要闻来切入:“这一星期,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在轰炸式地报道着一件事情。那就是2004年美国大选,本周三,随着布什成功连任,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不过,人们对美国政治的关注不会停止,作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怎么形成的,它到底是一种虚假的假象还是民主的一种模式,或者象小布什所说的是所谓‘世界民主自由最明亮的灯塔’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便一下子拉近了本课的历史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从而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四步,教师要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譬如,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两项预习性的资料搜集的作业,一为“三权分立”在美国当今社会的实践,二为从美国大选看两当政治。对于第一个搜集主题,同学们分别通过水门事件、安然事件甚至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事件来说明“三权分立”的作用。第二搜集主题更是成果显著,从驴象之争的漫画、布什竞选的广告、大选程序图到“投票吧,我帮你看孩子”的花边新闻、大选后的股票指数走势等。不仅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搜集资料的角度之新出人意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在每份资料后面附上自己的概括性的点评,如:“两党的位置无法撼动”、“谁也不敢忽视选民”、“程序公正也是一种公正”“民主政治还金钱政治”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分析与理解程度。
第五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鼓励和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这堂课进行到展示学生们资料搜集成果的环节时,我们在每一份资料后都刻意注明了提供资料的学生的名字;对于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一一展示的其他同学所搜集、提供的资料,我们则将自己的电子邮箱页面的截图呈现在屏幕上,并打上了这样一行充满深情的文字:“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全班共有23位同学向我发送了50余条资料!老师会永远记住这些热情的同学,也请同学们记住这个画面,记住搜集与分享的乐趣。……”这一设计,无疑大大鼓励了学生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步,注意让学生去理解、探究,而不是让记忆现成的结论。在这堂课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构建起整体认知,我们设计了层层递进,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三看”美国政体。即上课之初让学生“一看”美国政体,谈谈你的初步印象;有关课本知识学习结束后,让学生“二看”美国政体,概括分析其“新”在何处;待全课即将结束之前,再让学生“三看”美国政体,谈论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启迪。就这样,这条线索使学生一步步摆脱了单纯知识学习的羁绊,实现了能力的同步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升华。
第七步,注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该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分析了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并准确把握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初步掌握了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要领,更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乐趣。这样,久而久之,在每节课前学生们按照教学主题自主搜集资料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做法”。
第八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思考,给他们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仍以这堂课为例,当我们发现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心存顾虑,便对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了鼓励,此后同学们纷纷谈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独特想法。
第九步,师生平等共处,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在历史新课程实践中也是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钟启泉 朱慕菊 主编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 姬秉新 李稚勇 主编 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的两个“转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王智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