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08-03-02 10:5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二 氧气 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把化学中描述纪实部分和理论部分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得认识规律。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了解氧气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燃烧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是对于具体怎么从化学的角度来学习一种物质,学生们还摸不着头脑,并且怎样用语言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准确的表达出来还不是很清楚。
2、教学思路与设计
由于同学们对于氧气的认识很感性并且对于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一种物质还没有形成一套既定的模式,所以本课题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及上一个课题中学习的——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层层深入,来迎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首先,通过活动:“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氧气吗?”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氧气有关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显得较为抽象,所以通过观察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氧气的三态变化。使同学们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结合演示实验:木炭、硫磺、铁丝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时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助燃性。最后通过整理归纳前面观察时记录的实验报告,提出“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得到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再通过讨论“你已经知道哪些物质与氧发生反应的事例?”得到氧化反应分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反应共同特点的归纳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4、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要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就要设置问题、布置情境,让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发展。教师通过“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氧气吗?”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吸引到课题中来。通过学生们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节课中学习的氧气的用途,适时提出“你能从你了解的氧气用途种猜测出氧气都具有哪些性质吗?”这样不仅仅引导学生思考,而且能使同学们体验到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问题“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中的水中溶有氧气?”的讨论使学生能感性的认识到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通过“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的归纳使学生得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通过“你在生活中都知道了哪些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事例?”的讨论使同学得到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概念。
互动交流——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在于追求卓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在解答问题中的对话,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讨论,从而得到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从中得到观察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以及怎样表述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并从实验分析和讨论中得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归纳提高——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归纳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空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和实验现象的共同之处,思考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鼓励学生思考评价,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生产中得氧化反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本节课的采用的是问题教学、实验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明确问题 回顾旧知 实验探究 启发讲授 获得结论 归纳反思 获得新知 课后延伸
二、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问题情境】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氧气吗? 【提问】你能从上节课中学习的氧气的用途中得到一些氧气具有的性质吗? 【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观察视频】有关氧气的三态变化的视频。 【提问】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板书】色、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讲解】改变条件 氧气 → 液氧 →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
回忆、思考、讨论 思考、猜想 口答 观看、讨论 得到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学生思考、作答 |
通过问题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通过学生回忆上节课中学习的氧气的用途,思考得到一些氧气的性质,并体会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的视频让学生体验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氧气的溶解性的理解。 体验物理性质受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
|
【问题情境】大家都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2-2 【板书】氧气能支持燃烧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演示实验】实验2-3 1、 硫的色、态 2、 硫在空气中燃烧 伸入氧气中 【板书】硫+氧气→二氧化硫 【补充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板书】 碳+氧气→二氧化碳 【设疑】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的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演示实验】实验2-4 【板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细沙或水? 【提问】为什么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的实验现象不同呢? 【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
学生思考 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讨论回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观察现象; 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 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 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记录并记忆观察现象: 1、 发出白光2、放热 3、 生成一种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思考 观察现象 1、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 放出大量的热 3、 生成黑色固体 【思考回答】防止集气瓶破裂 思考 互相讨论 |
通过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化学性质上来。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答使师生得到共识。 |
|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讲解】二、化合反应 三、氧化反应 【小结】氧气具有氧化剂 【讲解】燃烧、缓慢氧化 【练习】1、在下列变化中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水→氢气+氧气 C、磷+氧气→五氧化磷 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2、 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植物呼吸 B、食物腐烂 C、铁生锈 D、硫燃烧 【布置作业】生活中还有很多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认真观察和思考并把与同学交流。 |
思考并讨论作答。 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都与氧发生反应 比较两者的不同点,举例动植物的呼吸 完成练习 |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对比分析中,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解答习题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与区分。 将课堂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延续性。 |
|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 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 支持燃烧 硫+氧气→二氧化硫 碳+氧气→二氧化碳 2. 氧化性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二、化合反应 三、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
三、教学反思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而氧气又是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通过影像资料的观看,解决了学生对于氧气物理性质缺乏感性认识的问题。
四、点评
氧气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涉及的重要物质,对其性质的探究与学习具有范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对话、观看视频、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体验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难方法,并对氧气典型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初步形成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本案例重在对氧气性质实验的演示、细节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及思考实验问题的方法,对以后分析、设计实验具有启发作用。案例中选择的一些练习题能起到巩固案例重点内容的作用。
演示实验时要请学生一道来完成,或近距离观察,由学生叙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