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老师执教的《恰利利恰利》一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教学步骤清晰流畅,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富于音乐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音乐作品的处理,关注音乐本体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恰利利恰利》一课进行简单的评析。 一、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习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张老师创设了“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游览印尼”的主题情景,引导学生用耳朵去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之后教学环节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注意教学设计的音乐性 遵循音乐教学寓教于乐、情感体验、参与活动和创造发展的原则,,张老师以情景教育模式吸引学生,围绕“了解印尼—欢迎问好—学习语言—游览农庄”这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巧妙的把本课的重、难点分散到音乐游戏中,通过学生或说感受、或唱旋律、或听范唱、或找特色,使学生在游戏中一步步主动、积极的参与音乐学习。每一个设问和音乐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音乐本体来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语言的表达。 三、重视对音乐作品的处理 张老师所执教的《恰利利恰利》是选自小学音乐花城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环球音乐探宝(二)--漫游亚洲》中的一首与劳动相关的印尼民歌。全区共五句,除第五句的节奏有变化外,其余全部以X XX X X |X X X|的基本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五句分成二个声部,第二声部先唱,第一声部是第二声部节奏的浓缩和模仿,用P的音量衬托在第二声部的长音中,好像回声的效果,表现出印尼农家人耕作播种的意境。张老师在歌曲教学中本没有进行教条的解说和机械的反复练习,而是熟练的运用手势的高低和直观形象的旋律图谱,巧妙的让学生领会到时值、音高、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音乐技能,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中,部分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肢体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反应,张老师没有顺势进行引导,忽略了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的个性发展。 总体来说,张老师执教的《恰利利恰利》是一节成功的音乐课,而这节课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了音乐的语言表达,让音乐课回归于音乐的本体,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