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幸聆听谭老师执教《独特的民族风》一课,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长了不少见识! 谭老师先以东方台视频“少年歌手乌达木”导入,引出学生对北部草原的感受,然后播放《辽阔的草原》,通过AB选择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蒙古长调悠长辽阔、热烈奔放、自由变化的特点;再从到歌曲风格和伴奏乐器马头琴入手,感受蒙古族的地域、生活、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特征。 其次,从图片入手,了解藏族的地理、宗教、舞蹈、歌唱,让学生实践三拍踢踏,比较藏族堆谐和爱尔兰踢踏舞的联系,更真切地感受生活环境对艺术的深远影响;然后感受《青藏高原》高亢明亮、气息稳定的特点;最后藏族歌、舞、乐融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囊玛”,全面了解藏族民风特色。 最后,谭老师弹唱《一杯美酒》,让学生感受并演绎切分节奏,明确是由于维语的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的发音特点,导致维族民歌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师再演唱《牡丹汗》,感受曲调的曲折、细腻、富有装饰性特点,以“丝绸之路”来解读其中所融的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的音乐元素;然后以竞赛环节,师演唱新疆民歌,学生抢答歌名的游戏提升气氛、并加深新疆民歌中爱情题材的认识。 结尾阶段,以蒙、藏、维的民歌入选“非遗”来激发同学们的热爱和珍惜,和进一步探索的使命! 纵观全课,内容丰富,知识广博,环节合理,动静有度,紧扣三族民歌的音乐元素,结合地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很好地实践了教学重点,并生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一直作为声乐专业课教师的谭老师,在初次接触音乐普通课时,显示了精深的艺术造诣和极好的教学功底,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 不过,以外行的角度乱弹一下,还是觉得个别设置可以考虑细化处理。 如导入阶段所用的视频,蒙古少年乌达木妈妈上了天堂、爸爸也因车祸去世,他却演唱了富有蒙族激情的民歌,学生皆受激动!但谭老师只是借此引出学生对蒙古包、草原、羊群的表述,介绍“马背民族”男女老幼爱唱歌的特点,实在有些可惜。如能顺着乌达木的故事,结合学生当时的感动,感受乌达木的勇敢与坚强,乐观和豁达,自然地引出游牧蒙族生活艰辛而性情奔放的特点,那学生对苍劲有力蒙族长调的感受当会更深刻一些! 又如,在赏析蒙、藏、维三族的歌曲时,分别用视频渲染和AB选择、堆谐实践和囊玛赏析、教师范唱和抢答游戏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丰富多彩、错落有致,但三者之间的主线还是大致相同的。 如果开头的蒙族民歌重点是从环境到歌曲(乌达木——蒙古草原——蒙古人——蒙族歌),中间藏族从歌曲到文化(藏族歌舞——藏地风情——藏族人文——囊玛赏析),最后的维族歌曲侧重于历史结合两者(探戈节奏——异域风情——丝绸之路——文化融合),再辅以上述丰富的活动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另外,蒙、藏、维三族皆为边疆民族,广阔高远的环境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因而三族歌曲中也有绵长明亮、富于装饰等共同的特点。这一点谭老师有所忽略,学生在表述维族民歌特点的时候,明显感觉比较吃力,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想避开前面说过的内容,只想说出其不同点,当然会力不从心! 此处如能结合乡土教学,引入温州著名民歌《对鸟》,拓展江南民歌与此三者进行对照,相信更有利于突破民歌的地方特色难点,更好地提升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歌的情感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