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享受生活课堂 感悟生命成长 ——评《说声谢谢》一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评课的题目是《享受生活课堂,感悟生命成长》。 201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新版课程标准,在研读过程中,我们发现,与旧版相比较,新版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留给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 在准备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这三个特征,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务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从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我认为熊老师的课在这些方面的尝试还是比较有成效的,课堂上学生个性展现,灵性飞扬。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 用心设计活动 本节课熊老师从情感、认知、行为这三个维度设立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努力达成目标的实现。老师十分用心,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七个活动:(一)情景再现,发现“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自身体验,感受“谢谢”; (四) 及时记住,表达“谢谢”; (五)表里如一,践行“谢谢”; (六)辨析导行,学会“谢谢”; (七)总结升华,心存“谢谢”。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来设计的,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内容安排上,教师注意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相互交叉,学生的认识也在活动学习中不断螺旋上升,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源自学生生活 创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正是基于对课标的深层理解,教师在设计时使用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创造性地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儿童接受,例如,活动一:情景再现,发现“谢谢”。教师抓住社会热点,通过引用志愿者的宣传片,了解社会上这个乐于助人的群体,在视觉上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既拉近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又奠定了整堂课以“感恩”为主题的基调,同时引出课题。这一活动的设计简单而高效。活动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教师课件呈现教材中三幅图,说说在这三幅画面中我们应该感谢谁,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你对谁说过谢谢,谁对你说过谢谢等让学生回忆生活,感受谢谢。活动六,辨析导行“闯关游戏” 中,展示当下学校的环境照片,更是具有亲近感,学生怎能不兴致勃勃、主动参与呢? 三、针对学生特点 灵活选取形式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本节课,熊教师采用了学生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通过看视频、谈经历、听故事、讨论交流、表演、辨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发现谢谢、说声谢谢、感受谢谢、表达谢谢、践行谢谢、心存谢谢。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感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升华情感。 四、拨动学生“情“弦 重视情感体验 本节课,熊教师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让他们获得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例如,“说说你的故事”,聊聊别人对你说过谢谢的事,走下座位向要感谢的同学道谢。一个拥抱,一句感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感谢带来的高兴与温暖;《没有说出的谢谢》的故事在打动孩子的同时更荡涤着孩子心灵;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中回忆自己没有说出的感谢,写下感谢卡,让孩子们心潮澎湃;课末师生一起朗诵《我感谢》这首诗,把师生情感推向高潮,最后老师一句隽永的小结轻轻触动孩子的情感,将孩子们的言行导向生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非常艺术地拨动孩子们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导行。 五、关注教学细节 “导行”独具匠心。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转变了哪些态度,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在生活中怎么实践。熊老师在课中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注重教学细节,比如带头给学生鼓掌,感谢同学们的配合等等,这些举动看似是自然之举,其实颇具匠心。这既是老师的平等参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是老师的亲身示范,潜移默化地知道学生行为,以促进品德形成最终目的达成。 一点商榷之处:。 当然,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的参与面还可以再扩大一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交流中来,展示自己,发展能力。另外关注学生个体(学生的回答:紧张) 享受生活课堂,感悟生命成长。纵观这堂课,熊老师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无不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肤浅的认识,还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提出宝贵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