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民居与我们的生活》,感觉教学清晰,善用本地资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本堂课,是六年级《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个单元的《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之前听过多位老师在选上这课内容时都选择饮食这个话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佩服刘丽丽老师,敢于挑战,向难点挺进,选择了民居这样话题。刘老师定位在平湖本地民居(江南民居的代表),全国各地民居与人们的生活上。重点通过对本地民居中的研究、探讨,引领学生体会民居与人们的关系,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价值。再以点带面,从蒙古包、北京四合院、土家族的吊脚楼、陕西窑洞等特色民居感受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生活特点。 二、资源选择恰当。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材中应是选取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课堂上刘老师着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的资源。“生活即课堂”,教者捕捉了平湖本地民居的典型代表——莫氏庄园。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直观的感受到了江南古代民居与生活的关系。为了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人们会考虑临河而居的地理条件,会考虑房子坐向的气候条件,为了显示身份、地位、品味等,会考虑民居建筑的细节处的设计。刘老师还利用《抛梁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感受到江南民居建造中的文化蕴含。 在各地民居板块中,刘老师又大胆剪裁,重点选择了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吊脚楼等特色民居,展示民居与人们的生活。 三、提问设计精准。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交流江南民居特点时,刘老师引导学生猜测人们为了什么把房子建造在水边、河边?现在的房子呢?通过比较,学生兴奋地发现民俗与人们的交通等生活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房子建造特色在变化,但是民居为让人们生活的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是不变的。
四、课前准备充分。 每项活动的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本课的宗旨,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而课堂上活动的开展,需要课前的准备做基础。其中,有老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本课中,各地民俗,学生课前有调查,所以课堂上交流兴趣盎然,探究深入。 一点小建议: 为了更好地感受江南民居的特点,可以再扩大资源,如引入西塘、乌镇、周庄等地的民居。 总之,暇不掩玉,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