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老师上课第一环节,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成果,采用请学生朗读多媒体上展示的词语的形式,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阅懂一篇文章首先是从认识词语开始的,可以说词语是语言大厦的基石。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词语积累,他说的话是干巴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这就削弱了语文的功能。可当下的许多语文展示课往往忽视这一点,大概生怕有应试之嫌。虽然潘老师只是请学生读准字音,但能引起学生对词语学习的重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我觉得潘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是实在的,并且是有效的。 潘老师的课堂是实用的,重点体现在“以术语品课文”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也是这堂课的创新之处。潘老师首先阐述了术语的概念,接下来示例,选用术语“伏笔”,用多媒体展示从文中所找的一处“伏笔”的句子,作了赏析,再次,潘老师用多媒体提供了本课可能会使用到的一些术语(如人物形象、细节、留白、伏笔、呼应、对比等)让学生在文本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示例的句式,用上提供的术语,自己赏析。这一环节说他实用原因有三:1、教者对如何赏析句子做了很好的示范,可以让学生从形式上摸着石头过河。2、提供了相关术语,使学生在如何赏析上有了方向。3、这种教学形式结合了考点(仿句与赏析),训练富有针对性。所以说是实用的。 潘老师的课是巧妙的。这篇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教者没有按照教学小说的常规步骤,而是重点选择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这一角度。“你能读出王小亮收到奶糖后的那种兴奋、喜悦的感觉吗?”“如果选22、23、24段中的几个句子进行朗读,你能读出这些句子特有的味道吗?”通过学生不断地揣摩朗读,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巧妙。 潘老师的课是精制的。除了教者本身课堂语言、课堂结构的精致外,还体现在学生发言后,再对学生语言进行组织,使学生的语言变得优美、精致,这用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习惯。 总之,潘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了许多我平时有所疏忽的问题,很值得我思考,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如何准确表达的问题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