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老师展示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语言幽默轻松,对历史有自己的解读和认识,形成一定的及教学风格。教学中,杨老师能够注意学法指导,如通过“必要性”和“可能性”引导学生归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始终贯彻史论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以及巴黎公社的性质、失败原因等教学环节大量引用史料和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史实的分析、探究、归纳和总结。讲述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环节,还进行了适当的延伸,通过一些伟人图片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丰富和发展,以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结课时还引用了高一(7)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感悟,拉近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促进情感教育,提升历史认识。此外,他还非常注重通过图表来归纳历史知识,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诞生的背景、革命措施、性质及论证因素分析以及教学总结等等。 课后,学校历史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中评议,左爱斌组长要求教研组成员围绕根据课表和高考考纲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研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老师们既充分肯定杨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也中肯地指出课堂教学还需要优化和改进的地方,颇多共识。童国兵老师指出本课内容较多,教学设计的环节多多,有些可以简化,比如在讲述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时,可以渗透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无需在讲完革命措施后,单独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从“建立方式、革命措施和领导成员”三个方面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毕竟,本课课标和考纲规定的重点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颜利廷老师指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吴蔚老师指出因教学环节设计过多导致结课缺乏高度,草草收场,没能呈现“精彩”。孙燕老师指出本课中教师的提问“多、广、深”,有些可以简化一些,探究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一些。朱桂芳老师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一定要可以保持完整,可以适当留白,进行课后的拓展和延伸,不必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材料的选用要“精”,善于取舍,并非多多益善。王敬怀校长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虽幽默,但还有些随意性。左爱斌组长在小结时谈了他对历史教学的三点认识:1、处理教材要感于“放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收放自如。2、课程资源的使用既需要丰富,也要注意详略得当。2、教学内容既需要挖掘深度,也要注意深入浅出。这三点小结可谓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客观地说,本课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思想认识和历史感悟方面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相对枯燥,较难突破。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直是困扰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觉得,本课中杨老师对一些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很好,但课堂教学中的处理还应该在扎实些、细致些。比如导入时引用英国广播公司(BBS)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活动,应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为什么会跃居排名的榜首?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应该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教师自己去分析讲述。通过图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不能仅提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斯大林以及东欧、亚洲、拉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应该有所涉及,体现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把握宏观的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应该说,金中河西历史组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开展的比较扎实,紧紧围绕学校有效教学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主题,讲求实效。研讨中提出的问题反映出历史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以及他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状况,他们能够在教学研讨活动碰撞思想,形成共识,提升教学智慧,实现同伴互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