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明理学》的评价
《宋明理学》是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方老师执教的《宋明理学》好像让我们聆听了一场百家讲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方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整合教材,新颖设计。方老师把《宋明理学》重新梳理,设计了三个环节:探理学之源、走理学之路、寻理学之果。环节之间以理学为核心环环相扣,紧扣课标要求,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理学范畴,心学是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避免了学生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割裂的认识。
2011年作为安徽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评审组成员,我有幸听到了一位老师的《宋明理学》这节课。这位老师结合自己到 “江南第一家——郑义门” 参观旅游。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走进孝义之门、揭秘兴盛之源、共话今日之思”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彰显了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
今天,方老师在讲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整合。用梁武帝学儒、转道、最终定佛且多次出家的故事,说明儒佛道三教合一,儒学的地位遭受严峻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理学兴起的必要性。此故事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理学的思想主张文言文表述繁多,如大量引用,则学生难以理解。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方老师在课中引用了简短而易懂的文言文,少而精,学生易于理解。在讲如何认识理的方法论时,提到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学生不明白。方老师用一句话进行点拨化解,指出格物之学即是今天的物理学,听后豁然开朗。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真”是“让人性走向崇高”。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应体现人文关怀,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宋明理学的主题升华,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以说是良莠并存,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如何将理学中人性的光辉—真、善、美带给学生,让人性的光辉照亮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引领作用。方老师的“寻理学之果”的教学设计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图片资料、人物名言、名校校训等表现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提供的材料丰富、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染了学生,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面对程朱理学,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和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领学生追求人性的美。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使再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方面。方老师这节课让属于传统课:一是教师的语速过快,过多的关注于多媒体的展示,缺少必要的情感渗透;二是整节课仍然以讲解为主,一节课除了让学生整体回答一外,几乎没有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课堂形式单一;三是课堂预设过多,生成性较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