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了许师的《光合作用》这节课,真正领略了名师的上课风采,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谈谈具体的看法。 1.课题的引入能吸引学生。以地球上最重要的反应、曾经七次获得诺贝尔奖等知识,给学生以震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还只奔主题,所以引入是很成功的。 2.教学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对教材的处理很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光合作用的概述,知识应该是比较零散的。许老师经过精心的重新整合,从自养生物的引入,与细胞呼吸反应式的比较,得出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渗透了实验设计与分析,然后是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结构分析以及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吸收光谱。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设计非常缜密。 3.教学目标设定合理,达成情况较好。许老师设定的知识目标主要是自养生物的判断,知道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以及光和色素的种类和功能。通过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举例,学生明白了自养生物的概念,通过与细胞呼吸反应式的比较,知道了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叶绿体机构的讲解,明确了基粒与类囊体的区别与联系。在能力目标方面,对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实验进行了探究,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训练了实验探究能力,符合《课标》要求。对于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了科学史的教育。所以说许老师设定的目标非常恰当和全面。 4.教学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等。如在分析反应式是氧化—还原反应时,从电子得失角度去分析,轻易地突破了难点,对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采用了动画,直观的演示了细菌的活动,突破了难点,对于色素的分析,给每位学生两片叶子,让学生观察实物、非常直观,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而且非常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5.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并面向全体。教师始终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特别注意到了盲点学生的学习,如最后一排学生,边上角落的学生也始终参与学习。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中,如学生初中学过半叶法测光合作用速率,教师就这个问题问:半叶法是怎么测的?请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知识,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6.教学评价适度、合理。许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积极为主,并有针对性。如某个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时,没有叫学生马上坐下,或者叫其他学生回答,而是积极引导,不断挖掘,给这个学生一个台阶和梯子,最后让他也摘到了果子,这样对这个学生评价是非常到位的,不了位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最终获得知识而进行评价。普利斯特里实验分析时,让学生回答结论时,学生回答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教师没有评价对错,而是说了“据了解,氧气是1785年才发现的”,这样的评价就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结论应该是如何下的,应该对结论中的科学性知识加以了解。 7.意见和建议。(1)时间问题 许老师时间超出1分钟而结束,应该说结尾收的有点充忙。如果在前面能稍加控制,可能结尾会收得更好。(2)终结性评价问题 整节课没有出现反馈性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所以建议增加1~2个题目检测学习结果。(3)对于色素的吸收光谱这个知识点,分析不是很透彻,因为学生高中光学知识还没有学,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建议这个知识点可以分析稍微拓展一些。 总之,许晖老师的课是一节注重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注重能力培养的创新课,是符合课标要求的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