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和冯老师一起听了一节由实习教师顾所执教的一节科学课,这一课的备课由科学组集体完成,并由顾老师执教。《电和磁》一课,由“哪些物体能使静止的指南针偏转”引入课堂,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也显得自然而流畅,实验记录单设计细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的最后, “家中无法让小灯泡亮起的废电池是否真的一点电都没有了?”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路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之中,能用所学解决所思,才是科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 顾老师的课堂思维缜密,她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着重观察电流方向与指南针偏转方向的关系,而后自然而然引出线圈对于增加指南针偏转角度的显著功效。课前科学组老师自制的“指南针架”也非常新颖别致,既方便学生改变导线与指南针的位置,也方便学生现场绕制线圈。课堂以“短路电路中指南针的偏转情况”为结尾,至此,课堂虽已结束,但学生的探究却并未就此止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正是小学科学教学所要达到的一大目标。 在这一节课中,顾玉玲老师作为实习教师,其教学思路应该说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环节也做到了环环相扣。课一开始,顾老师出示一个指南针,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手,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这样发散性的问题一经提出,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想法。顾老师根据学生的推测,选择了其中几个关键的方法做了科学实验。之后,当老师学生再也没有想法时,顾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想法,适时的提出奥斯特实验,并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故事中提到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在提出了过程和方法之后,顾老师又很好的让学生来体验这个过程。这样通过思考、回忆、了解、掌握等几个基本的过程,提炼了学生们的各项科学能力。 在这个课件、视频教学案例满天飞的时代,要上一节有新意,有特色的科学课实属不易。当大家的思维都被框定的时候,能从常规教学中跳脱出来,必须具备足够的好学精神和足够的好奇心及一定的动手能力。 顾老师的教学思路比较严谨,有一定的课堂把控能力,提问的有效性较高,学生能在顾老师的步步引导下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重点突出,在一个个的活动中,学生很轻松地意识到电能产生磁,也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加大磁针偏转的方法,最后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使整个探究过程流畅自然。特别是最后的课外延伸,告诉学生可以利用今天的装置来检测废电池的电量,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让学生判定电流方向和磁针转动方向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是否可以简化或是降低难度呢?又比如,顾老师自作主张地给学生讲起了右手定则,也说明她对大纲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有,自主作业只是课堂的延伸,而不是主体,千万别本末倒置,为了作业而作业,为了考试而考试,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