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说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美术课改的核心理念。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成为他们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学习平台的搭建者,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二、说教材 风筝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行至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风筝文化的无穷魅力是教材的主要意图。因此,我将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 能力目标:学会欣赏和制作风筝。 情感目标:建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优秀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投入,积极参与。 教学难点:风筝四艺的掌握、应用。 教具:课件,传统、民间风筝各一个。 学具:收集资料,准备轻便的骨架材料及面料和制作工具。 三、说方法 1、教法 本课以探究为主,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图片、实物引导,探究风筝文化和制作工艺。在以上设计思路中我应用了体验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2、学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探究中了解、合作中交流。在自主空间中愉快的学习,积极创作。 组长 组员 设计主题 设计类型 扎 糊 绘 四、说教学程序 一、有引而发——激发兴趣,引发创作动机(2分钟) 首先我出示一张放风筝的图片,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紧接着请学生们交流放风筝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 二、有序展开——提示要点,指明方法(20分钟) 1、风筝的来历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我出示一个传统的风筝,在学生欣赏后提出:“同学们这么美丽的风筝,你们有谁知道它的来历?” (通过引导中得出风筝文化的来历。加以强调的是作为风筝的发源地,现在我国的北京、天津、潍坊被称为”风筝三大产地。山东潍坊还赢得了“国际风筝都”的美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2、风筝的作用 我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为什么风筝几千年来,一直受人们的喜爱,它有什么作用呢?”在学生归纳过程中出示文字,并适当进行补充。 (利用“鸢者明目”的道理我教育学生们要爱护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们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也受了风筝的启发等.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3、风筝的分类 在这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组传统的工艺风筝。使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 (我想学生们在一种美的享受中,探究、了解它的类型,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件愉快的事。拓宽了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实践创作的欲望。) 4、风筝的工艺 这是一张民间艺人扎风筝的情景。让学生在欣赏时说说他们认为风筝制作的工艺需那几个环节,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民间风筝制作风格粗犷,淳朴,一般就地取材,蔑扎纸糊即成等特点,为学生的实践做一个好的引导。)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尝试创新(18分钟) 首先我出示的是一只民间风筝。请同学针对它的工艺进行交流。其次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自主感知实践过程,归纳出制作小建议,将学生带入创作的遐想。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为他们准备一份小组合作分工要求表。为学生创建自主实践的平台。在创作过程中我选择的是一曲古筝《春天来了》,配以不同类型风筝的图片。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合作展示,交流评价、展示自我(5分钟) 1、分组展示作品,互动交流。 2、试放活动,为下课内容“放”作铺垫。 (将作品展示交流,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创作中的艰苦 和快乐,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说评价——合作与分享 评价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我想评价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因为我是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探究、体验,感受。“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材料呢?”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可以是对风筝制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问题的评价,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或是学生对我上课的评价,或是说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就是说使学生畅所欲言。关键就是,鼓励学生的一切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无论他们是否成功。 六、说练习设计 在这一课设计中以学生发展为主、拓展教材、扩大创作空间、活动形式等方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为学生营造了探究、自主的课堂,使他们了解了风筝文化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而我再一次感受到在美术课程新的改革中,需不断的交流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接受新课程的挑战。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