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作文档》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中的第一小块:汉字输入部分《制作文档》。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文字处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阶段,处理文字是信息处理中的基础,而制作文档输入文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这一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如下:
1、认知目标
a、了解有关Word的基本功能,进一步认识Word的操作界面 b、能够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法,输入文本和键盘上的简单符号(掌握)。 c、能够利用“插入”菜单插入一些键盘上无法找到的特殊符号。 d、能够选择路径将自己创建的文档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起来。能够再次打开该文档文件。
2、能力目标
a、进一步熟练键盘,培养学生快速输入文本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b、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自学能力。 c、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利用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及讲解,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能力,并体现同学间的互助精神。
二、教材分析
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接触文字处理工作,如撰写文章、做作文、收集资料等等,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不仅效率高,而且美观、标准、规范,是目前人们应用计算机中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文字处理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工作。
《制作文档》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第三章“灵活运用Word处理文字”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目标是灵活运用Word建立文档并保存文档。重点是选择输入法、中英文切换和键盘上常用符号的输入;难点是特殊符号的插入和文档的保存;关键是通过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快速输入文本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高中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现肤浅,不求甚解,教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学习法和演示教学法。为了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认识,提高技能水平,本节课一开始就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化,它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小结部分正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学生作示范性演示小结,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来说明和印证问题中所体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整个过程,教师都与学生在一起,教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任务驱动的参与者;学生是任务驱动的主体,是积极的、互动协作的,这样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
五、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呈现。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主动探求中来,做到心中有数。 2、创设情景,提出驱动任务。组织实施驱动任务,教师环顾整体,指导个体。 3、组织学生讨论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最终问题解决的方法。 4、教师小结,演示解决办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任务升级强化,温故知新。 6、教师演示保存文档。并要求学生提交任务作业。 7、教师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