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奇的遮罩效果――FLASH遮罩动画的运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学习FLASH中的遮罩动画,这部分内容是掌握FLASH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本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新课改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针对这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加一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将遮罩动画应用到FLASH的各种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FLASH的创作热情,发展学习FLASH动画兴趣;通过运用遮罩动画制作FLASH短片,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遮罩图层实现单层遮罩和双重遮罩的效果。 难点:理解遮罩和被遮罩图层的关系及双重遮罩效果的操作。 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要从了解学生开始。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课时对FLASH的学习,兴趣浓厚,能比较熟练的运用FLASH常用工具,并能够制作补间动画,引导动画,估计在遮罩动画的实践操作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遮罩动画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①任务驱动。我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在完成由易到难的任务中,掌握新课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为理论依据,在教学中通过设置达标任务和梯度任务的方法来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跳起来摘桃子”。 ②直观演示。在建立遮罩动画概念过程中我通过用实物演示和时间轴上的模型进行直观比较,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③启发引导。教师运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授之以渔。 2、学习方法 遮罩动画的制作虽然不难,但不易理解,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学生将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在探究研讨的氛围中自己动手操作,逐步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定教、以知识学习为明线、以能力训练为暗线”的指导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 大自然是美丽的,宇宙更是神奇的,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通过播放FLASH短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通过板书课题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FLASH遮罩动画。 环节2、提出问题,模型释疑【10分钟】 “遮罩”,平常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遮挡”,但遮罩在FLASH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模型一起来探究。通常我们用这个小圆片盖住物体,被遮住的部分就看不见了(出示模型)。紧接着我向学生发问:将这个模型放到FLASH中,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分3个步骤在FLASH中给学生演示。 ① 创建两个图层,分别命名“底图”和“圆形遮罩”。 ② 在“底图”图层中导入一张图片,在“圆形遮罩”层中绘制一个圆。 ③ 在“圆形遮罩”的图层上单击鼠标右键,将这一图层转换为遮罩层。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在FLASH中,遮罩动画=“图层”+“遮罩”,凡是被遮住的部分全都显示出来了,没有被遮住的部分反而看不见了,简单的说——“遮即显”。 环节3、设置梯度、引导探究【23分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此我设计了达标任务“探照灯”,让学生观察“探照灯”效果后,分析“探照灯”效果和刚才演示的遮罩效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会发现相同点都是利用遮罩层,不同点在于探照灯效果的遮罩层可以移动。 如何让遮罩层动起来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补间动画”,原来“遮罩”+“补间动画”=“探照灯”效果。这是达标任务,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尝试制作,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大多数学生制作完成后,我通过一个简短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来调整我的教学进度。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制作交流等方式让所有学生能够完成达标任务。 完成达标任务后,我会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动画,让学生思考,该动画是如何实现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遮罩组件”+“引导动画”。 为了让完成达标任务的学生“吃饱、吃好”,我又设置了梯度任务“放大镜”。通过展示“放大镜”动画,让学生思考问题:放大镜是真的将文字放大了吗?显然不是,放大的效果只是外在的表象,其实质是怎样的呢?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得出放大镜实现的方法,即通过不同的“遮罩”让大小不同文字交替出现,从而在视觉上产生放大镜效果。要实现这一效果,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做大文字遮罩,大文字一直不出现,只有放大镜移动到的地方,才会显示,也就可以认为大文字动画就是一个探照灯效果; 第二步,逆向思维,做小文字遮罩,在整个动画中,小文字必须一直存在,所以应该被遮住,当放大镜移动到的地方,小文字不出现,应该不被遮住,所以创建一个挖空的矩形遮罩; 第三步,叠加两个效果,动画就完成了。 通过对“双重遮罩效果”的探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这种“加一加”的方法去思考三重、四重遮罩,乃至更多重的遮罩。 环节4、交流评价,拓展运用【10分钟】 通过大屏幕进行学生作品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并完成交流评价表。 交流评价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