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展示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课时。 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机会和选择,需要在不等关系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树立不等观念,依据不等式现象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又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节培养学生从不等式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为后续应用题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体验实际问题发生的不等关系,会辨别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如何列不等式。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厌倦,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下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合作探究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类比,并列出等式和不等式的活动过程 2、体会实际问题的发生的等式观念和不等式观念,知道实际问题中发生的不等关系是大量存在的,发展学生的不等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类比列式,感受新知,合作探究,解释与应用,拓展与创新,反思与作业七个环节。 四、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多媒体课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实物拼图,便于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跷跷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请看视频)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不等关系。这样直接导入,简洁明快,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2、类比列式:师在讲台上出示课件,按要求列出到底是等式还是不等式,通过类比,体会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体会一下什么时候是列不等关系,不等关系有什么特点。几个列式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感受新知: 学生通过对列式过程的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接着课件再出示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数学问题,学生进行判断,体会和巩固新知。 4、合作探究:通过刚才对这些问题的铺垫,类比,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一定能力,出示一段有关雾霾天气的视频。(请看视频)再出示本节的例题,四个人一小组把这个例题解决掉。分小组进行探究,记录探究结果,感受不等关系在我们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他们列出的不等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要给与鼓励和肯定。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对完成本节内容有重要意义。我之所这样做目的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必须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及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3、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小组的学习就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既能保证活动的开放性,又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所体现出的不等关系深信不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5、解释与应用: 走近生活:向同学们展示四川雅安地震之后发生在我们班的一段生活视频事例,结合视频情境解决生活中的这个问题。(请看视频)师生互相交流,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6、拓展与创新: 由于课堂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将进入视觉和思维的疲劳期,为此屏幕上出现用小橡胶棒摆正方形的数学游戏,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述,同学们将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自由的翱翔,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再因势利导升华本节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以前做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谁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不等式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最多就能摆六个正方形,进而推广到由特殊到一般。 7、反思与作业 从知识能力,情感体验各个方面畅谈不等式应用这节课心得体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抓住不等式应用问题中的关键字眼,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教学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既关注学生对不等式特点理解和应用,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 通过解释与应用,拓展与创新两个环节初步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