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挖掘文本资源 激活作文表达的生长点 一、文本精美 插图凸显意境 小学语文课本装帧精美,栩栩如生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特色之一。翻开课本你会发现每篇教材几乎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资源。这些精美的插图令人赏心悦目,给人美的享受。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会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 如:我的学生生长在海边,很少能够去感受庄稼丰收的场景和喜悦。我就在学生学完《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第五册)后,我要求学生看着插图,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插图的意境表达出来。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抖开想象之翅,写出了让我惊喜的画面:“看着那一望无际金黄的稻子,看着那一棵棵扬起黑红脸庞的高梁,还有那摇动着豆荚在那哗啦啦笑的大豆,农民伯伯站在田边,看着这眼前丰收的景象,手里捧着沉甸甸的果实,他们的心里那该多高兴呀! 实践证明:精彩纷呈的课文插图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它来训练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描述课文插图内在的情境,让学生与插图进行亲密的对话,可以是细致的白描,也可以溶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观察得法,写出的内容也就丰富而具体了。同样,因为不同孩子的观察角度和文化积淀不同,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更具个性色彩,更能折射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课文插图进行练笔,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演绎出更多的精彩,也使课堂充溢情感与思维的火花。 二、 文本研读 空白再现内涵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文章也是如此,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最佳的复活时机,对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 如《小露珠》(苏教版第五册)中最后一节“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的变成了水蒸汽,向空中飘去。” 小露珠要走了,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和小露珠告别时,会说些什么?有点学生说道“他们含着泪在送别,希望小露珠能留下来。”有点学生说到“小露珠,祝你你一路顺风,希望你明天再来。”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小露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又展开想象的空间,有的学生说道“小露珠也非常舍不得大家,她一边招手,一边笑盈盈的说我明天还会来的。”还有学生说道“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我也会想念大家的,我会常来看望大家。” 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无私的奉献给大家,面对这么可爱的小露珠,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有点说道“小露珠,你太伟大了!”也有的说道“我要像小露珠学习,学习她的奉献精神。”说的多好呀! 教师要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为文本填补“空白”,不仅能丰富文本的内容,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作的火花,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切实提高习作能力。同样学生构思完成练笔时,将自己放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体验,架设内心对课文人物沟通的桥梁。 三、 文本畅游 场景回放精彩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习作水平虽然有限,但他们模仿能力强,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过程中的合理需要。因此仿写成了小学生有效的练笔方式。课文中可仿之处很多,我们可以抓住句式的表达、段落结构、开头结尾、精彩场面等进行仿写。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一课段落的构成就很有特点,分别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作为开头,采用总分的写法。在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以“今天天气可真热呀”练习仿写,有了课文为例子,使习作化难为易。又如《天鹅的故事》中有一段“天鹅破冰”的精彩场面,描写的是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整群天鹅在老天鹅的带领下纷纷投入破冰工作,最终取得胜利的场景,让人感动,让人敬畏。当我引导学生品析欣赏了文中生动感人的这一场面之后,要求学生进行精彩片段的仿写。有的学生写了“拔河比赛”的精彩场景,有的写出了“解放军抗洪救灾”的精彩场面,还有的学生写出了“街头、菜场”的热闹场面…… 生动的描述,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现象,我惊喜的发现这些仿写短小快捷,即兴生成,在课文学习后紧随进行,很受学生欢迎。并且通过仿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具体描写生活场景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同时我还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依次地要求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让学生习作化难为易,逐步提高。开放的练笔形式鼓起学生思维之帆,多维地展现学生本真个性。 四、 文本放歌 创编点燃激情
哲学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进行“二度开发”。学生在创编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如在学习《特殊的葬礼》时,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帮菲格雷特总统写一份悼词,表达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深切怀念,然后上台念给同学们听,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收获自信,提升习作能力。另外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改编课本剧的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效果很好。如《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小露珠》、《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些文章只要你稍加点拨,就会成为孩子们笔下的好剧本,编完后再让学生演一演,既熟悉了课文又锻炼了习作能力,还培养了表演能力,真是一箭三雕。结合课文,联系课文,拓展文本,正是适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再次开发,联系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的习作也可以如此美丽。 五、 文本延伸 续写挖掘潜能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针对故事类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合理延伸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对文本进行挖掘,训练其续写,赋予了学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末尾写到:“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位自信、开朗、乐观的老人形象,同时这样的结尾给孩子们的作文练笔留下了空间。假如三十年后再相逢是什么情景呢?我就以《三十年后再相聚》为题进行创作,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故事既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又自行解读了文本,体现了创作个性,借以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雾凇》一课后,学生都对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奇观产生情不自禁地赞叹。抓住这个契机,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吉林市每年都举办冬季旅游节,请为今年的旅游节安排体现地方特色的活动日程表,并为吉林雾凇设计一则广告,学生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纷纷投入到创意设计中,以自我独到的视角聚焦到社会活动中,虽然只是模拟,但学生毫不含糊,推词酌句,巧妙设计。这样练笔联系到学生的生活积累,真正点燃学生生命的火把,释放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续写故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练笔方法之一,学生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故事情节,表达出各自的情感。但应综合考虑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从促进学生善思、乐思的角度出发进行后续练笔,充分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并促进课文语言的积极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会思,语文课堂将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厚实的土地,才会盛开出绚丽的花朵;丰厚的习作积累,才会喷射出写作的火花。从课文中挖掘学生习作训练的“泉眼”,我欣喜地发现,我所追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文教学风格在渐渐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