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摆的研究课后反思 1、思考一:重视铺垫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摆的研究》是“摆”这块内容的重点部分,教材使用的是比较新的教材,改版之后,一个单元之间可与课的联系很紧密了。当我确定要上这个内容之后,上前面的一节课时,我已经在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起到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的作用。我头一节课就用一样的螺母,一样的棉线,但是故意创设出一些情景,让他们活动过后,自然而然对不同的摆的特点会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样,在上今天的《摆的研究》时,学生对“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引领整节课的关键问题才可能会有比较活跃的思维。他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大小不同的螺帽和长短不一的绳子,于是预测:可能和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有关系。 上完这节课,对摆的探究还没有就此结束,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此停滞!怎样利用好最后的延伸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文最后的插图,展示的是摆绳长度相同,但摆锤的长短不一样的两个摆,让学生进行推测,大多数学生肯定会认为这两个摆摆动速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摆绳一样长。这个内容我觉得对于学生规范摆长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于是,我制作了两个如课本插图中的摆,现场进行了测量。结果“意外”的发现:短的摆锤的摆摆动的快。这样的结果与学生前面的实验结果好象违背了,之前的实验结果表明摆动次数是与摆锤没有关系的,而这个实验表明有关系。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被激发,从而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学习迈进!摆长并不完全是摆绳的长度,而是支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思考二:材料的简洁性。 力求材料的有效和简洁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节课在教材改版之前,我还听过很多次,总觉得这是很难的内容。而上课时材料的选择更是这节课上起来怎么样的决定因素之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每个小组做出来的摆都是有差别的。于是我就开始琢磨琢磨做材料的问题。学校的条件怎样,完全不能多想,我拿不出别人上公开课那样精致的材料来,这节我把材料尽量简化,总共是两组材料: 第一组材料,就是两个不同大小的螺帽,两节一样长的棉线。我课前放在桌上了。 第二组材料,就是多了一根长度更长的棉线。上课时间有限,对于摆幅对摆快慢的影响这节课无法涉及。 原本打算把它也包含在课中的。但考虑到学生的收放过程还要指导,可能会因为这个过程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从教学的效果看,这样简洁的材料,并没有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使得教学更加的有效。 3、思考三:努力让孩子亲历探究过程。 这是一节探究性很强的课,从复习引出问题“不同的摆摆动快慢一样吗?”——讨论预测“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摆锤摆绳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创设情境、激发新的疑问。整个探究活动我努力让它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实际效果也是非常的理想。 4、思考四:让学生感受测量、数据的价值。 这是一节通过“测量”,记录数据,并用数据说话的探究课。重复测量、严谨记录、科学分析,这是我在课堂上反复渗透、暗示、指导的,意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测量以及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效果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自己能独自面对一节课的准备,是我经历之后最大的收获,我不怕出去上课了,甚至我喜欢上了在课中去追求价值的方式。课堂带给我了无限的快乐。虽然过程痛苦,但是,当你发现,正是这痛苦的过程让你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收获时,还有什么感叹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