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反思 ——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前不久,学校的几位领导和同组的老师们听了我的《走依法治国之路》一课,尽管我之前作了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教学参考,精心制作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了试讲和修改,课一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还是感觉到了有许多不足之处。以下是领导和老师们的意见: 优点: 1.环节齐全,符合七步教学法的要求。 2.运用小组合作及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的讲解与点拨到位。 建议: 1.复习检查及提问要简洁明了,一问一答节约课上时间或可采用扩大检查面的方式,如:请同学们打开学案,完成复习检查部分,学生快速默写,同桌交换,教师统计学生掌握情况。 2.各环节操作起来要紧凑,不需要交流的简单题目就直接让学生说,不要再讨论、交流,耽误课上时间。如依法治国的含义,学生通过看书就直接找到了答案,就不要再交流了,直接从5或7各方面点拨就行了。 3.教师语言要简练,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学生的发言。 4.探究(二)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搜集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例如:拉票贿选问题、三鹿奶粉问题、网络低俗之风问题、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等。 5.教师要弄明白这节课当中许多重要的名词、术语,另外教师思维要缜密,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正确引导和点拨,善于发现课上的有效生成! 总结老师们的意见,重新回顾课堂,不禁感慨教师语言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是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课堂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评价语言重要的不是甄别性,而是激励性、针对性、导向性,教师恰当、真诚、公正的评价语言,可以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带来一个充满感情和激扬的课堂。可我在这节课中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例如在探究依法治国的意义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假如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要求: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也可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选取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想好后举手回答。) 几分钟的准备后,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法律,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偷、抢等违法犯罪行为肆虐”的结论,但是我急于按照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没有顺势引导学生得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结论。另外,由于同学们发言积极,对于许多同学的举例只是充当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并没有做到及时、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作为教师,有必要优化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我觉的应做到如下几点: 1.要真诚多样,要善于调动学生。 教师的评价不应是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或是单调的:嗯、不错、好的、是的、答得很好、是吗?而且语调、语速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回答得轻时,教师一句“请你再讲一遍,响一点,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思想,好吗?”比简单的重复学生的答案效果好的多;当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回答出彩时,教师在语言表扬的同时报以掌声伴以欣喜的表情会更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教师在运用真诚多样的有声语言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以简洁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评价学生的活动,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在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加以评价的教师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畅通有效。 2.要准确、客观,要敢于否定学生的错误。 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听辩能力,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多激励,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否定。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也要敢于否定,善于批评。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正确客观基础上的激励和导向,它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把实事求是作为一切评判的基点。教师既要有表扬和肯定的技巧,也要有批评和否定的勇气和智慧。在学生回答有误时,对学生回答中的正确部分及时加以肯定,对错误的部分及其原因加以明确的指出和及时的引导,这是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矫正过程中提高。 3.要巧妙机智,要敏于引导学生。 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对材料和问题的理解往往是表层或者单一的,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只答对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几个方面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时学生的思考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材料,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敏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提示、启发、引导,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何把握好激励的“度”,不姑息学生的错误,不放大学生的优点,不拔高对学生的赞美;如何通过优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性,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