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这节课中,我既有新的发现,也感觉到有一些遗憾。 一方面是本节课的长处。首先,我发现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本知识内容少、强调学习活动的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爱好。我想这是一个好现象,只要学生有兴趣去学,他们就会采取主动;只要学生学习上主动了,那么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转机,继而就会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和自主的学习方式。我明白这挑战学生固有学习方式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一个突破口。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课前的准备上。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收集和介绍资料的要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不必过分强调。我在课前侧重的是引导各组学生合作沟通,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资料,如何以与众不同的形式去展示资料。大胆的创意和新奇的思路则会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带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享受。这种新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的确改变了以往简单分组介绍的模式,给大家也带来了新鲜感,每个组也有一个引子去吸引听众,进入他们设计的知识展示中,达到了综合课的要求。 选择歌曲《中国人》,我只是觉得这首歌曲旋律动听,能带给人一种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感受。我也希望学生听过以后,一方面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国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很强的伟大国度,另一方面知道我们五千年来所经历的风雨铸就了中华文明。 另一方面,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两点思考。 一是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沟通不够。一节课只是学生充满激情地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瑰宝;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明显不足。倒是学生表现得很适度,而教师却忽略了参与互动、情感交流这一过程,也很少去引导学生归类总结。因此,在介绍展示资料方面,各组略显得有些杂乱。教师在知识的分类梳理上还没有理清头绪。我觉得在学生介绍后,可以根据内容界定一下主题。这样学生们在听的时候就会自动将知识分门别类了。还有小组介绍了鼎、唐装、兵马俑、马踏飞燕、紫禁城和大、小雁塔。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类,像“这个组找到的资料让我们大开眼界,其中有青铜器类――鼎和马踏飞燕;有服装类――唐装;更有雕塑类――兵马俑;还有古建筑类――紫禁城和大、小雁塔”。这样,对于后边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去归类,而听的学生也会在心中将其分类,加深了记忆,对所了解的知识加以分类归纳,牢记于心了! 二是有些小组设计的活动偏离了课堂学习轨道。例如:第一组的电视展播,虽然形式新颖,但脱离了课堂,过于媚俗,反而使知识的展示变得雷同和肤浅。在小组介绍完以后,其实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加以评价,教师更可以进行点拨,纠正所谓的“电视展播”,如果引导学生将其更名为知识问答或竞赛,可能效果会更好。 关于课堂评价,课上仅仅是较为肤浅地进行了各组间的互评,但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却忽略了,这也是对学生个人的体会和进步的一种无视。所以,我想从这节课中找出了教师在情感与教学方式上的不足,在教学准备和日常教学中应不断锤炼和完善自我,将品德与社会课这一综合课尽量上得轻松、愉快。使学生既能动手动脑,又能自主自觉;既要展现自我,又要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