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屈辱的岁月》教学反思 《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反映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一大特点,同时又是学习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的基础和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让广大同学深刻了解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揭露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 创造情景—通过乾隆和马戛尔尼的对话导入,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 课堂实践—《屈辱的岁月》这一课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针对这一特点,我将课堂的主题内容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四部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讲解员,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参与者与参观者。再配以真实图片和资料,这样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 创新升华—课堂的尾声部分,设计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从而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课后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设计理念与构思大部分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得到很好的贯彻。 2)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的人文教育实施的较为成功,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后一直都保持着激昂的情绪。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使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如果能把《屈辱的岁月》和《悲壮的抗争》结合起来上,我想效果会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