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汇报课,所以从教学设计来说,我是花了一定的时间的。可是效果远远没有想象地好。下课后,我作了反思,具体如下: 第一,备课不到位,讲解不到位。首先,是我的导入,我原本的想法是把第9课作为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从线索角度来引出第9课。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依次对应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几课的内容。这个学生都能够理解。但是作为教师,我应该再做一个介绍和补充,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是因为之前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完全推翻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那个皇帝。所以有了后来的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所以要使中国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共和国,就得从思想上给中国人民来一次真正的洗脑,这就是新文化运动。那么怎么洗?“新”在什么地方?经过这些讲解,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书。那么这样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已经对新文化运动产生有一个认识,这样后面的讲解就会顺畅很多。其次,在讲解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之后,马上提出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这个问题直接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而提的。但学生似乎没有理解。这是我讲解不到位的地方。另外,在讲到“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时候,选取的材料也不具有说明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很推崇中国古代文学的,但是在这里我是需要批判古代文学的,所以应该选取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些“糟粕”的东西,诸如八股文等,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备课不仅是备课文,还应该备学生。只关注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忽略了作为应作为主体的学生,忽视了“备学生”,这是我们刚踏出大学校门,正在适应角色转换的新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我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就表现很突出,也使我的课堂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有很多“冷场”。备学生,我想我应该首先确定的定位是他们是初中生,不应讲解太难,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学生反而不易理解。另外要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是比较好动的,应该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口说话。这是课堂最后的讨论给我的启发。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超出我的预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应该放胆给他们开口说话的机会,当然之前得给他们一定的知识铺垫。
|
|